(1)
马克思出身地-特里尔 (Trier), 无人不知。马克思主义的摇篮 – 科隆,却鲜为人知晓。
1842年新年伊,24岁的马克思来到科隆,以哲学博士头衔,出任《莱茵报》编辑。
编辑部地址Schildergasse 99号,位于最繁华的商业步行街,遗憾没有了当年的痕迹。
同年3月,恩格斯专程来访,初次见马克思就在这个99号。虽说因误会之间产生了点不愉快,但这不影响这一历史性会见的深远意义。
之后,恩格斯成为该报驻柏林(后英国)通讯员。两人为《莱茵报》撰写许多重要文章。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和”新闻自由,而不是交易”,以此,抨击普鲁士的审查制度。
同年10月,马克思升任主编,报纸的革命倾向性日趋明显,宣扬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由此,报纸发行量大增,影响力越来越大。
但这引起普鲁士王朝的恐惧,国王腓特列. 威廉IV世,斥责该报为”莱茵河上的妓女”。1843年4月1日《莱茵报》遭查封。马克思被迫第一次流放,直到1848年”人民之春”革命暴发,得以和恩格斯一道重返科隆,此刻《共产党宣言》初稿刚刚完成。
(2)
千禧年,电视台全国评选,对人类最有影响的德国人是谁?
马克思,获第3名,排在战后第首任总理阿登纳和宗教改革家马丁. 路德之后。
科隆老城Heumarkt广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 威廉Ⅲ 世 (注1)的座骑雕像,高大雄壮。广场周边,咔啡店,餐馆和酒吧交错。其中门牌Heumarkt 65号的边墙上有一块小小牌匾(注2),非常的不起眼,它却记叙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
牌匾上大体字:《新莱茵报》-民主机关刊物。小体字:”1848年8月28日至1849年5月19日 新莱茵报编辑部,总编卡尔-马克思,副总编,…佛里德里希-恩挌斯… 纪念1848/49革命民主运动中,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
当时的科隆,是德国最先进的地方, 共产主义和民主运动风起云湧。出於这一原因,马和他的战友恩格斯, 於1848年从比利时重返科隆。目的,创建一个大型政治日报,指导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全德国。
因之前 (1842年)曾办过《莱茵报》,所以加个”新”字,强调与它们的联系。马克思为《新莱茵报》投入全部资金,包括典当妻子燕妮的最后几件银器。报纸於1848年6月1日刊出第一版。
《新莱茵报》激进革命,反对专制。指导和参入了1848年9月的科隆革命(遭戒严)。
其间,恩格斯还参加了一个起义,被通辑,逃亡数月。
戒严期间,报刊被勒令停刊。马克思坚守科隆,出庭为报刊辩护。他的庭上精彩演说,感动了众陪审员。几天后,报刊得以复刊。次年,因护宪起义失败,当局开始迫害编辑部成员。
5月19日《新莱茵报》最后一期,用红色油墨印刷,豪迈告别:
”别了,但不是永远,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兄弟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们将立刻披甲返程 !”
之后,马克思被勒令24小时内离开科隆和他的祖国。《新莱茵报》成活11个月,马、恩为它撰稿400多篇。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在科隆市的档案馆可查。
这些文献中,多次提及科隆的Gürzenich,马克思曾在那里演讲《共产党宣言》。如今,该地是狂欢节大型聚会场所。
马克思和燕妮及孩子的住址Cäcilien Str. 7。 现今是条现代城市的大街,4汽车道,中间2道有轨电车,交通繁忙, 鲜有私家住户,也找不到7号。街名由古老的St. Cäcilien 修道院而来。若马克思一家不是无神论者,应时常去修道院, 那里宁静,好思考。现如今,该修道院是中世纪艺术馆的一部分。
恩格斯的住址In der Höhle 14。 现在属步行街,很短,有几户小店。也没有了14号。据说,Warllaf 美术馆里面的宽大的楼梯位置,大约是这个14号。地图上,现有 In der Höhle 往东延伸30米,也可看出这一点。
注1,腓特烈. 威廉Ⅲ世是IV世和 德皇威廉I的父亲。他 重教育,搞改革,使得普鲁士空前强大。坐骑雕像下立有他的十多位显赫重臣,其中有洪堡兄弟和布吕歇尔元帅等。
注2, 纪念牌匾1998年才立,谷歌地图中,上传的照片清晰可见。
作者投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