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論文--蘇聯在國共內戰對中共的援助
作者: 薛銜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是中蘇關係研究中的大題目。東北革命根據地在奠定人民共和國的根基方面所起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弄清東北根據地與蘇聯的關係,也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弄清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與蘇聯的關係。因此,這個題目需要寫一系列的文章或專著。
本文旨在利用中俄文獻,揭示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關係方面最基本的事實,以期引起專家們的興趣,共同探討。
一、蘇聯與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
東北形成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是在1948年初。從1945年8月中共冀東部隊出關,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東北就形成了鞏固的革命根據地,轉入戰略反攻,這一偉大勝利的取得,如果沒有背靠蘇聯、東鄰朝鮮,能夠方便地取得蘇聯方面支持的有利條件,是不可能的。
蘇軍從東北撤出(1946年5月初)之前,允許中共部隊進入東北並配合中共部隊接管了東北57個戰略據點,構成了東北解放區的基礎;又轉交了大批關東軍的武器,改善了出關部隊的裝備,使出關部隊頂住了國民黨最精銳部隊的進攻。
蘇軍撤出東北后,大規模的內戰首先在東北爆發。國軍集中優勢兵力於1946年5月19日攻佔四平,然後乘勝北進,佔領長春,前鋒曾一度渡過距哈爾濱不遠的第二松花江。在此前後國軍向東滿、南滿、西滿等地發動進攻,佔領了各地區的鐵路線和交通要衝,將解放區分割成北滿、東滿、西滿、南滿等幾塊孤立地區,對解放區實行嚴密地軍事封鎖和經濟封鎖,企圖各個擊破,最後全部消滅。東北野戰軍處於極其危險的境地。
毛澤東於1945年12月28日給東北局下達在三四年內將東北建成鞏固的根據地的指示:命令東北局在距離國民黨佔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放手發動群眾,“迅速從事建立根據地的偉大鬥爭”,“迅速在西滿、東滿、北滿劃分軍區和軍分區,將軍隊劃分為野戰軍和地方軍”,把相當一部分部隊分散到各軍區去,從事發動群眾,建立政權的任務。
根據中央的指示和適應在新形勢下的戰爭需要,中共中央東北局相應地建立了北滿(原吉黑)軍區、南滿(原遼東)軍區、東滿(原吉林)軍區以及西滿軍區,領導東北野戰軍全力投入了根據地的建設。其中以哈爾濱為中心的北滿軍區所轄地域最大。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行政委員會(1946年8月7日成立)和東北野戰軍總司令部都設在哈爾濱。哈爾濱是整個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北滿地區與蘇聯阿穆爾地區和遠東地區相毗連,形成了背靠蘇聯的態勢。此外,在蘇軍當局的協助下,旅大地區最早建立“民主政權”,同時也是最早形成的最為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但這五個解放區都互不連屬,不得不各自為戰。
由於國民黨軍隊控制着交通線和戰略要地,中共東北軍政當局首先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必須解決各個根據地之間的交通聯繫,否則根據地的鞏固便無從談起;而解決這一問題,只有取得尚在蘇軍控制之下的旅大地區和朝鮮的幫助。因此,在1946年國軍佔領中長鐵路以後,東北局便及時提出借道朝鮮北部,開闢水路運輸通道,解決物資轉運和物資交流的設想。
東北局的要求,立即得到蘇聯和朝鮮方面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中共中央東北局駐朝鮮辦事處很快在平壤開始辦公,在朝鮮開闢了四條水路交通線:一條是從安東(今丹東)經新義州、南陽到圖們的陸上交通線,一條是從通化經輯安、滿浦到圖們的陸上交通線。這兩條陸上交通線是貫穿朝鮮北部,溝通南滿與北滿的重要走廊。另外兩條分別是大連到南浦和大連到羅津的海上運輸線。從大連裝船抵南浦或羅津港再連接陸上交通走廊,可直達北滿。
這兩條海上運輸線成為溝通關內外、大連與北滿的主要通道。這四條交通線的開闢成功,實現了東北局將朝鮮北部作為隱蔽的後方,支持南滿作戰的方針,解決了各根據地人員和物資轉運問題,將北滿、南滿和旅大根據地聯繫到了一起。為同統一和協調駐朝鮮蘇軍、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抄寫三方關係,在平壤成立了軍事合作委員會。該委員會負責解決對進入朝鮮境內的東北中共軍隊的整頓、控制和為他們提供醫療和休息場所,以及過境問題,朝鮮的糧食食鹽、工業品和蘇聯的軍火向東北轉運以及朝鮮與東北貿易問題。
1946年11月,國民黨軍隊以優勢兵力進攻南滿。中共南滿部隊主動放棄安東、通化,先後有18000餘名傷病員、家屬和後勤人員撤到了朝鮮境內;有85%的戰略物資轉移到鴨綠江以東。在安東、通化收復后,絕大部分人員經陸上通道回到了東北解放區,兩萬餘噸戰略物資幾乎完整無缺的運回了南滿。經這四條交通線使北滿的糧食和煤炭,大連的食鹽、布匹、醫藥和醫療器械以及工業原料等得到了交流。
所轉運的物資已經無法全面統計,僅有據可查的,1947年頭7個月就轉運了21萬噸,1948年全年為30.09萬噸。過境人員1946年下半年有18批計3000人,1947年春由安東去輯安的有2000餘人,由大連去臨江者3000人,由大連去北滿的幹部2000餘人。到1947年6月總計經朝鮮過境者不少於10000人,遼東地區隨來隨往者,尚不計其內。
1948年通過圖們—南陽口岸的過境人員達8685人。許多著名人士,如李濟深、沈鈞儒等人參加新政協會議時,都是從香港,經海上通道,轉赴哈爾濱的。途經陸上通道的中共高級黨政幹部有陳雲、李富春、朱瑞、劉亞樓、肖華、張愛萍、韓先楚、周保中、于若木、蔡暢、李立三、伍修權、騰代遠、韓光、歐陽欽、何長工、杜平、李一氓、呂東等。
另兩條重要水、陸通道是中長鐵路和松花江航道,這是直接與蘇聯溝通的生命線。以哈爾濱為中心的中長鐵路由滿洲里經哈爾濱至綏芬河的北線和由哈爾濱至旅順口的南線所組成,國民黨軍隊僅僅控制了南線的長春以南至旅大地區的路段,而北線基本上由東北野戰軍所控制。
由於北線分別與蘇聯境內的外貝加爾地區和遠東地區相連接,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蘇軍進軍東北期間,日本關東軍在倉皇撤退的同時,破壞了長達1500公里的鐵道,摧毀了電訊聯絡和信號系統,炸毀了鐵路橋樑和供水設備。日軍還破壞了海拉爾、博克圖、橫道河子、牡丹江等鐵路大站的機車庫,拆除了57個車站和會讓站的線路,炸毀了東北最大的牡丹江蒸汽機車修理廠,可以說整個北線被徹底破壞掉了。
在蘇軍進軍東北之日起,蘇聯技術工程人員就隨軍展開對該線的改建和修復工作。1945年8月10日,第一輛火車頭開到綏芬河車站,鐵路之恢復工作即宣告開始。哈爾濱是中長鐵路最大的鐵路樞紐。9月4日,一批蘇聯鐵路專家抵達哈爾濱車站。緊張的鐵路恢復工作首先在“哈爾濱鐵路連接點展開”,將1435毫米的日式窄軌改為1524毫米的蘇式寬軌,並修復被戰爭破壞了的線路、橋樑和鐵路附屬設施。
松花江航線是北滿根據地與蘇聯聯繫的另一條交通大動脈。1947年4月,在蘇聯遠東外貿運輸公司哈爾濱分公司的協助下,開通了松花江航線,在佳木斯、富錦等處修建了碼頭,在哈爾濱增建了碼頭,從當年5月,蘇聯船隻從布拉戈維申斯克、哈巴羅夫斯克、共青團城向松花江中國各港口定期供貨。當時,位於航線上的佳木斯市是僅次於哈爾濱的第二大城市,是東北解放區最重要的後勤基地,軍事院校和中心醫院,重要作戰物資都集中在這裡。東北局成員張聞天與蘇聯外貿和運輸部門密切合作,在1947年和1948年松花江通航期,保證燃料、藥品、衣服、靴鞋等大批必需物資源源不斷的運來。這些物資又從佳木斯轉運到各急需的地區。
由於有中東鐵路北線和松花江航線,以及朝鮮通道和經大連的海上通道的暢通,保證了南滿與北滿根據地的聯繫,國民黨分割剿滅東北根據地的策略被粉碎了。這是蘇聯和朝鮮對東北根據地的最重要的支援。
“東北民主政權”初建時,東北經濟千瘡百孔。日本14年的掠奪,已使東北經濟不堪重負,加上戰爭的破壞,造成工礦歇業,鐵路停運,商業凋敝,外貿斷絕。這種沒有物資交流的情況,極大的影響了各級政府的財政收入。很顯然,不打開內外貿易的渠道,不用說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就是維持“民主政權”的存在也是非常困難的。
為戰勝困難,東北行政委員會成立之初,即着手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並積極開展對外貿易,而外貿對象當時只有蘇聯。1946年8月東北貿易總公司正式向蘇聯外貿機構提出開展貿易的建議。11月,劉亞樓與蘇方負責人面談,答應每月輸出23萬噸糧食,蘇方才允許商談。同年12月2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與蘇聯外貿機構的談判在伏羅希洛夫斯克市結束。
東北貿易總公司與蘇聯遠東公司和全蘇糧食出口公司正式簽訂了協議,協議規定:用以貨易貨方式,東北解放區向蘇聯輸出糧食(包括大豆及其製品)100萬噸,肉類1萬噸,以及禽蛋等物資;蘇聯向東北提供布匹、棉花、棉紗、食鹽、工礦原材料、機器零配件、機油和醫藥用品等。雙方輸出入總額均為東北地方流通券362億元。
由於對餘糧數量估計過高,外貿缺乏經驗,協議簽訂得過於倉促,東北貿易總公司並沒有完成貿易定額。糧食欠缺41%以上,肉類欠缺43.5%,只有雞蛋完成了任務。儘管如此,但畢竟是開通了對蘇貿易渠道,“換進了一大批棉製品等日用工業品和一些工業交通機械器材、醫藥器械等,緩解了軍需民用物資的匱乏狀況,對東北解放區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產生了良好的作用。”
1948年2月27日,東北貿易總公司與蘇聯糧食出口公司在哈爾濱簽訂了第二次《對蘇貿易合同》。合同規定,東北向蘇聯出口糧食72萬噸,豆油5000噸,原煤30噸,此外還有肉類、魚類和雞蛋等。蘇聯向東北提供棉布2000萬米,棉紗2000噸,紡花13000噸,裝花5000噸,大卡車3000台,摩托車150輛,以及各種機器設備、工業原材料和軍需品等。東北對蘇聯出口額為東北幣656億元,進口額為620億元。另外,東北貿易總公司還與設在哈爾濱的蘇聯秋林公司達成協議,允許它對蘇聯出口原糧和肉類,進口工業機械和燃料,進出口總額為46億元東北幣。
1949年7月,高崗率領的“東北人民民主政府商業代表團”在莫斯科與蘇聯簽訂了東北第三次《對蘇貿易合同》,合同以一年為期。合同規定,東北對蘇聯出口糧食(包括豆油)72萬噸,原煤30萬噸,肉類1500萬噸,以及木材、毛皮、魚類、雞蛋等物資;蘇聯對東北出口棉布1000萬米,紡花14000噸,以及汽車、汽油、拖拉機、車床等機器設備和原料;雙方貿易總值各為東北幣712億元。
東北與蘇聯的貿易是在特殊情況下進行的。當時不僅東北經濟困難,蘇聯方面、特別是遠東地區經濟也很困難。東北用農產品(主要是糧食)換取蘇聯工業製品或半成品,當然存在巨大的剪刀差,蘇聯得到急需的糧食,還獲取了豐厚的利潤。但是從東北的實際情況看,除了農產品,沒有什麼產品可供出口,而且急需的布匹、棉花、醫藥和機器設備,只有從蘇聯進口這一條渠道。在1946年12月在東北33公斤大豆僅能換一尺布,可見棉花布匹匱乏到何種程度。沒有棉花布匹,幾十萬軍隊如何解決服裝!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做出結論,僅是布匹和棉花的進口,對維持幾十萬軍隊生存就具有巨大意義,更不用說其它必需品。
還應當指出,蘇聯與國民政府訂有條約,美國和國民政府對蘇聯的舉動進行着密切的監視,蘇聯與東北的貿易不是沒有外交風險的。因此,幾次貿易協定的簽訂都是在極端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為掩蓋劉少奇訪蘇,蘇聯披露了1949年7月高崗率領東北代表團(實際上高崗是劉少奇代表團成員)在莫斯科簽訂貿易協議的消息,引起了國民政府的強烈不滿。1949年8月6日,國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長葉公超向蘇聯駐華大使館提出抗議,指斥蘇聯違反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應對由此產生的後果負責。蘇聯對東北進行這種特殊貿易,對“東北民主政權”來說,不僅是經濟上的援助,而且還帶有政治支持的成分。
在武器裝備和糧食供給方面,蘇聯繼續給東北民主聯軍以必要的支援。
國民黨軍隊,攻取四平和長春后,企圖強渡松花江,奪取哈爾濱。東北野戰軍一路北撤,武器裝備損失嚴重。1946年春,東北野戰軍副司令員肖勁光來到旅順口,代表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民主聯軍司令部向駐旅順口蘇軍當局要求,將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武器轉交給野戰軍。蘇聯旅順口駐軍軍事委員會決定滿足這一要求,並對轉交工作做了精心地組織。僅用一周的時間,就將存放在大孤山的15車廂的武器轉交給肖勁光。
1946年6月底,在大孤山又轉交給野戰軍一批新的武器彈藥。肖勁光還要求“將蘇軍在朝鮮得到的戰利品轉交給東北人民解放軍"。由於駐朝鮮蘇軍受濱海軍區管轄,旅順口蘇軍司令部當即報告濱海軍區。該軍區司令部的代表很快飛到平壤,幾天之後,從朝鮮向中共部隊運去了兩軍列武器。隨後,劉亞樓又來到旅順口,要求蘇軍幫助解決蘇軍轉交的日本飛機發動機所用的活塞圈,蘇軍當局隨即安排海軍基地修理所,生產了一批新活塞,交劉亞樓帶走。
1946年下半年東北形勢開始好轉后,東北野戰軍一步步南下。南線的鐵路被毀殆盡,機車損傷,交通癱瘓。恢復鐵路交通最需要的是機車。但從蘇聯方面解決車頭是不可能的,因為當時南滿鐵路軌道還是窄軌,惟一的解決辦法是使用大連存放的機車。應東北野戰軍所請,蘇聯濱海軍區指揮部命令旅順口蘇軍司令部,將存放在大連的火車頭,向東北根據地調運了30個,1947年又運去了20個車頭。這些車頭都是在大連裝船,經對馬海峽,到朝鮮清津港,轉運到北滿的。為將車頭從車場運到大連碼頭,蘇軍當局還在大連修了專用鐵路。
在衛生醫療方面,蘇聯對解放區也給予很大幫助。1947年底在東北解放區發生了鼠疫。應東北的請求,蘇聯政府派出了О.В.巴羅揚教授領導的防疫隊,並配備有實驗室、預防和治療用品,指導疫區軍民同這一兇惡的傳染病展開了鬥爭,到1948年年中,消滅了疫區的鼠疫。據統計,1947年在蘇聯專家到達東北之前,東北有30326人身患鼠疫,到1948年減少到5947人,而1949年死於鼠疫的只有250人。1949年,蘇聯又派專家消滅了流行在察哈爾地區的鼠疫。每次防疫工作結束后,蘇聯專家都留下了醫藥和醫療設備,培訓了大批衛生防疫人才。隨後,這些經過訓練的衛生防疫人員,隨軍轉戰,成為人民解放軍的衛生工作骨幹。
這樣,東北軍民利用背靠蘇聯、東鄰朝鮮的有利條件,避免了敵軍從背後和側翼的襲擊,取得蘇聯和朝鮮方面的必要支援,頂住了國民黨的軍事進攻和經濟封鎖,取得了“四保臨江”和“三下江南”作戰的勝利,把東北建設成鞏固的革命根據地。經過1947年夏、秋、冬三次攻勢,東北南滿和北滿根據地連成一片,國民黨軍隊被壓縮在瀋陽、長春、錦州三塊孤立地區,他們反而處於被包圍的境地。
二、遼瀋戰役與蘇聯
遼瀋戰役的決戰階段是在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但在1947年冬季攻勢結束后的1948年3月份,東北人民解放軍即已開始遼瀋戰役的準備工作——進行大規模的軍事調動與集結。此前,由於戰爭本身的破壞,加之為破壞國民黨軍隊作戰的機動性,解放軍也不得不有計劃的破壞一切交通設施,結果哈爾濱以南的鐵路線以及橋樑、涵洞、車站等鐵路設施全部被毀。
解放軍本身的調動遇到了巨大困難。1948年5月上旬,林彪致函斯大林,向他提出幫助恢復鐵路交通的請求。
斯大林迅速作出決定,於1948年5月15日簽署了有關文件,滿足了中共的要求。兩天後,蘇聯部長會議正式下達5970號令,委派И.В.科瓦廖夫“作為交通部實施援助修復中長鐵路各路段的有關措施和組建由當地幹部組成的恢復工作機構的全權代表,派往中長鐵路”。科瓦廖夫時任蘇聯交通部副部長,是蘇聯抗擊德國法西斯戰爭著名的軍事交通領導人,在組織部隊輸送、保障物資供給方面建立了卓越的功勛。斯大林將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派往東北,表明他對這次東北決戰高度重視。6月4日科瓦廖夫率領由21人組成的專家組離開莫斯科,6月中旬到達哈爾濱,可以說,這個專家組是以閃電搬的速度派出的。
為統一管理東北的鐵路,早在1946年7月東北解放區就成立了東北鐵路總局,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呂正操將軍出任總局長兼政治委員。科瓦廖夫一行到來之後,便與茹拉夫廖夫一起,與呂正操和高崗等東北民主政權的領導人舉行會談,提出了許多建議,都得到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批准。④隨後,他們便開始協助東北民主政權進行鐵路的修復和運營工作。
蘇聯鐵路專家組首先幫助東北民主政權建立了鐵路恢復管理局和鐵道特種部隊,並對最重要的被破壞了的鐵路路段進行了仔細地技術勘察,查明破壞的程度和修復工作的規模,以及對設備、材料和勞力方面的需求量。確定首批需要修復的鐵路幹線的總長度為1800公里。
為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一艱巨的鐵路修復工作,蘇聯專家制定了“龐大的組織措施”,並經東北局批准,然後加以實施。這些措施為:
1、在運輸部下設立修復工作局和各鐵路分局下設修復處
2、成立有3萬人組成的鐵道兵,轄4個旅,12個專業營和6個獨立連,配備了相應的裝備、器械和工具,這些裝備、器械和工具一部分是東北就地解決的,一部分是從蘇聯運來的
3、建立供應和採購機構與基地,保證修復工作所必需的枕木、木材、金屬製品、路軌零件和小工具的供應
4、在哈爾濱機車修理廠建立了專門的橋樑供應基地,以修理和製造金屬橋樑構件和專門的橋樑裝備。
2、成立有3萬人組成的鐵道兵,轄4個旅,12個專業營和6個獨立連,配備了相應的裝備、器械和工具,這些裝備、器械和工具一部分是東北就地解決的,一部分是從蘇聯運來的
3、建立供應和採購機構與基地,保證修復工作所必需的枕木、木材、金屬製品、路軌零件和小工具的供應
4、在哈爾濱機車修理廠建立了專門的橋樑供應基地,以修理和製造金屬橋樑構件和專門的橋樑裝備。
橋樑供應基地還按照蘇聯專家的方案製造出80噸的吊臂起重機。在哈爾濱還建立了專門的軍械修理廠,為鐵道部隊修理和製造工具與裝備。
應毛澤東和東北局的請求,鐵路專家組制定了運輸部鐵路管理局的構成和人員編製,經東北局批准后實行。鐵路專家組調查了東北的公路、土路和水路的交通狀況,並為東北局擬訂了對這些交通設施進行修理、整頓,使之達到合理的營運狀態的決議草案;還草擬了關於制止盜竊和回收被盜鐵路器材的命令,該命令由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解放軍司令員予以發布。
以上措施,保障了鐵路修復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到遼瀋戰役前,東北軍民共接收和修復鐵路5700多公里,通車線路里程達9818公里,佔全東北通車線路的98%,修復機車885台。⑧其中截止到當年12月中旬,蘇聯專家組組織並通過自己的直接領導,完成了1350公里最重要的鐵路線的修復,其中包括吉林——長春,哈爾濱——長春,四平街——通遼,義縣——錦州,梅河口——瀋陽——鞍山,錦州——山海關各路段。
在這段期間,修復了大中型橋樑62座,其中完成大修的有東北中部幾座最大的橋樑:沿哈爾濱——長春一線有全長970米的松花江鐵橋,長320米的跨飲馬河鐵橋,長200米的跨伊通河鐵橋;沿吉林——長春一線的有長420米的跨松花江鐵橋(在吉林市附近),長190米的跨飲馬河鐵橋。這些橋樑的修復需要有複雜的專業技術,十分顯然,沒有蘇聯專家的技術指導和精心的組織,在短時間內完成如此艱巨的工作是不可能的。在修復以上鐵路的過程中,還開通了從蘇聯境內的奧特波爾,經綏芬河,到旅順港各站之間的直達列車,11把蘇聯遠東地區與旅順口聯繫起來。
由於上述重要鐵路和橋樑的及時修復,保證了人民解放軍迅速轉移和集中。解放軍先是轉移和集中在長春地區,而後又轉移和集中到遼沉戰役的關鍵部位錦州地區。殲滅了這些地區的國民黨軍隊之後,利用剛剛修復的鐵路,解放軍又迅速地將轉移到新立屯——瀋陽和梅河口,最後全殲了困守在瀋陽地區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
在遼瀋戰役過程中,蘇聯不僅提供了技術援助,支援了大批鐵路器材,還應東北所請,緊急支援了棉花、布匹、醫藥、軍需品、日用品等大批戰略物資。1948年10月16日,高崗寫信給斯大林,要求蘇聯緊急提供20000噸棉花,以解決東北紡織工業所需。12由於這批棉花已經列入蘇聯對東北的出口計劃,蘇聯外貿和運輸部門便安排緊急調運。
東北民主政權為及時得到所必需的蘇聯物資,將按協議提供給蘇聯的糧食趕運到滿洲里和綏芬河邊境車站,造成大量積壓。蘇聯部長會議責成蘇聯交通部緊急解決東北與蘇聯的物資流通問題。蘇聯交通部遂責成外貝加爾鐵路局和濱海鐵路局,調動400個車廂,晝夜不停地轉運東北的糧食。13由於蘇聯部長會議的重視,物資積壓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保證了蘇聯向東北輸出的棉花等各種物資的及時到達。
作戰期間,鐵路員工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裡,鐵路就修到哪裡,火車就開到哪裡”的口號。在蘇聯專家的幫助和蘇聯物資的支持下,這一豪邁的口號實現了。中共中央東北局對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專門致函斯大林表示感謝,並決定對蘇聯有功人員頒發獎章,贈送科瓦廖夫和茹拉夫廖夫每人各一部繳獲的轎車和其它禮品;但蘇聯方面都一一謝絕了。
陳雲評價遼瀋戰役意義時指出:“遼瀋戰役是解放戰爭的第一個戰役,它的勝利,加上當時解放軍在其它各個戰場上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為整個解放戰爭的順利發展奠定了基礎。”關於這次戰役勝利的原因,他接着指出:“在抗日戰爭結束前,我們黨在東北的力量與全國其它各個根據地相比最弱。然而不到三年,卻在那裡打響了並且打勝了解放戰爭的第一個大戰役”。
之所以能夠出現這麼大的變化,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重要的一點,是由於黨中央、毛主席為東北局制定了完全正確的工作方針,為遼瀋戰役制定了完全正確的作戰方針”之外,“首先,是由於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打敗了日本關東軍。我們的大部隊能搶在國民黨前面迅速進入這個地區,為改善我們的裝備,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那時,蘇聯黨對我們的力量估計不足,並有雅爾塔協議的約束,但他們還是儘力幫助我們的。東北背靠蘇聯,東鄰朝鮮,這對於我們在和國民黨作戰中的後勤補給和傷病員的護送、安置也是十分有利的條件。”15這段論述,從總體上闡明了蘇聯在遼瀋戰決戰中所起的作用。
從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到遼瀋戰役,蘇聯與東北解放區形成的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密切關係,實際上就是戰略同盟關係。
三、從東北到北京
遼瀋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成為最強大的主力部隊,東北則成為中共最重要的戰略基地。使東北部隊儘快出關,恢復和發展東北經濟,支持“全國解放”就成為中共中央東北局的最根本的任務。
遼瀋戰役期間搶修的鐵路僅僅滿足了遼瀋戰役的需要,遠未達到經濟運營的水平,而且關內外鐵路根本就沒來得及修復。
幾十萬東北大軍以及大批糧秣輜重入關作戰,不修復關內外鐵路是不可能的,而要保證幾十萬東北大軍和其他部隊武器彈藥和其他物資的供應,不迅速恢復和發展東北經濟,也是不可能的。要完成這兩項急迫任務,首先需要有大量的鐵路等各個行業的經濟專家、必要的原材料和技術設備,這些專家和設備的來源,當然還是依靠蘇聯的援助。
還在遼瀋戰役前後和戰役期間,東北先後通過蘇聯駐哈爾濱領事館、中長鐵路局局長茹拉夫廖夫和以科瓦廖夫為首的蘇聯專家組等渠道向蘇聯提出了繼續派遣專家,支持鐵路器材以及其它戰略物資等要求。
1948年9月上旬,林彪致函斯大林,請求蘇聯增派專家,並繼續對東北解放區進行技術和物資方面的援助。林彪在信函中對斯大林已給予的援助表示十分感激,並進一步指出:我們在運輸和工業所需金屬、設備和複雜器材方面十分短缺,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已經恢復的工業,由於缺少經過培訓的幹部,缺少專門的設備和材料,生產水平很低,目前只能部分滿足戰爭和居民的需要。黑色和有色金屬、鑄鋼、化工、機器製造和其它的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由於沒有本地專家和設備,甚至還沒有恢復生產。
16林彪接着指出目前必須恢復生產的項目:集中在通化和鞍山的冶金和鑄鋼工業,安東和吉林的有色金屬和化學工業,最大的、75萬千瓦的松花江上的吉林水電站以及哈爾濱機車車輛廠。完成這些工作,至少需要兩年,“為此,需要制定與此時間相應的東北地區國民經濟恢復計劃。”但“我們自己沒有從事這項巨大工作的精通專業的幹部。我們請求您派來專家小組,全面研究我們的經濟情況,和我們共同制定最重要的工業部門恢復和投產的統一計劃。
林彪最後提出所需各種專業的專家為100名,其中:
1、計劃工作和國民經濟普通經濟學專家10名
2、黑色和有色金屬專家15名
3、煤炭液化燃料製造、硫酸鹽、鹽酸和硝酸生產專家6名
4、採礦工業,特別是煤炭開採業專家10名
5、大炮、炮彈和子彈生產專家6名
6、木材採伐和木材加工專家6名
7、紡織工業5名
8、金礦勘探專家4名
9、水泥工業專家4名
10、造紙工業專家4名
11、建築混凝土堤壩和裝配水電站專家8名
12、金融專家4名
13、軍事衛生學校教師6名
14、以學院院長為首的工學院教授、教師團12名
2、黑色和有色金屬專家15名
3、煤炭液化燃料製造、硫酸鹽、鹽酸和硝酸生產專家6名
4、採礦工業,特別是煤炭開採業專家10名
5、大炮、炮彈和子彈生產專家6名
6、木材採伐和木材加工專家6名
7、紡織工業5名
8、金礦勘探專家4名
9、水泥工業專家4名
10、造紙工業專家4名
11、建築混凝土堤壩和裝配水電站專家8名
12、金融專家4名
13、軍事衛生學校教師6名
14、以學院院長為首的工學院教授、教師團12名
最初,聯共(布)中央準備接受東北提出的派遣100名專家的計劃,並擬出了相應的決議(草案)。該決議(草案)決定:擬任命蘇聯部長會議在實施與援助“中國民主政權恢復”和組織工業生產及鐵路運輸相關的各項措施方面的全權代表1名,分管冶金工業等蘇聯部長會議副全權代表8名。責成全權代表到達東北后,在一個月內完成對各個工業部門的調查,並就恢復和組織生產的最緊迫的措施問題,向蘇聯部長會議提出建議。委託Г.М.馬林科夫在兩周內研究出100名專家小組完成恢復和組織東北工業生產的建議。這一情況說明,儘管戰後的蘇聯經濟百廢待興,但對支持中國東北的恢復和發展還是積極的。
但林彪所列出的14個部門所需要的專家數,只是一種估計數字,具體到每個實際部門需要什麼樣的專家,卻沒有詳細說明(在當時的情況也不可能做出詳細說明)。因為每一個部門都有複雜的分工,如果專業不對口,必然造成人才的浪費。另一方面,當時毛澤東訪問蘇聯問題正在做具體磋商,請求蘇聯派遣專家也正是毛澤東訪蘇的一個重要議題。這樣蘇聯就將林彪的要求留待毛澤東訪蘇時一併考慮。2010月16日,經斯大林同意,由莫洛托夫將蘇聯的意見,電復林彪。
但毛澤東訪蘇在全國勝利之前始終未能成行,而東北又急需蘇聯專家。1949年1月,東北制定了更為詳細的經濟計劃,請科瓦廖夫轉呈斯大林,以期在制定與完成1949年恢復和發展東北經濟計劃方面得到更多的蘇聯專家、設備和材料等方面的援助。科瓦廖夫報告稱:據東北民主政權的計算,為了制定恢復和發展東北經濟的最終計劃和組織生產,至少需要500名蘇聯專家,其中軍事工業35人,燃料動力工業40人,冶金和化工工業30人,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業35人,鐵道運輸和交通116人,造紙和木材工業20人,建築材料工業20人,紡織工業和輕工業20人,食品工業20人,地方工業和手工業8人,農業15人,國民教育65人(包括學院和學校的教授和教師),衛生保健醫生55人,金融和信貸20人,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20人,綜合和平衡部門6人,統計和核算10人。總數是林彪1948年9月8日提出的專家數的5倍。
此外,還要求支持大量的設備和原料。例如,僅軍事工業一項,就提出建成日產10門山炮和野炮的製造廠,提供TNT炸藥3000噸,火藥200噸,銅360噸,特種金屬10000噸,自動車床150台,炮筒鋼管300噸,鎢100噸,鋁50噸,礬700噸,電線2500米,電纜50000米,皮線100000米,超強線40000米;此外,還有軍事工業所需的各種儀器和材料。
科瓦廖夫在呈送報告中認為,上述計劃和申請書仍然是中國同志在沒有專家參與(除鐵路運輸計劃和申請書以外)和對於工業情況未經調查的情況下編製的,因此,恰當的做法是現在暫不研究他們的計劃和申請書,而派遣一個蘇聯專家小組去東北調查軍事工業、冶金、煤炭、電力、機器製造、化學及其它工業部門的情況,責成該專家小組在一個月的期限內向蘇聯部長會議提出建議。
科瓦廖夫維持聯共(布)書記處已經做出的決定,要求政府先向東北派出經濟專家10名。最後經斯大林批准,向東北增派了10名經濟專家。原來由科瓦廖夫率領的21名鐵路專家,按最初決定,在他們的任務完成之後實時回國。但遼瀋戰役結束之後,恢復東北經濟的工作即已開始,而且戰時臨時恢復的鐵路的許多路段,並未達到正常工作狀態,有些路段還沒有修復(石河至遼陽路段),特別是毛澤東多次向科瓦廖夫提出,希望蘇聯專家繼續幫助修復華北的鐵路,蘇聯政府遂決定將專家組在華工作的時間延長到1949年4月1日。這樣,連同增派的10名專家,總計31名專家在東北工作。他們為大批蘇聯專家的到來做了大量的先期準備工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