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君
今天是民國103年生日,讓我們來回顧中華民國百年歷史。
中華民國的建立和命脈可說並非一帆風順。自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911年推翻滿清之後,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這103年走過的路可說並非和順。孫中山的建國理念是要建設一個自由,平等,繁榮,民主的中國,讓中國人也能同西方國家一樣享有自由民主。 其三民主義(民權,民生,民族)成為中華民國的政治思想,不但寫入中華民國國歌,也寫入中華民國憲法。只是當時在中國大陸那38年時期,面對袁世凱專制復辟,軍閥割據,共產黨的武力叛亂,日本外來侵略的威脅,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因民國38年(1949年)中華民國丟失大陸,無從在大陸地區實現。然而在大陸那38年之中,孫中山卻提出的《建國方略》,在他死後,這個《建國方略》又被蔣中正一部實行。《建國方略》是講如何要在中國達到民主。首先是“軍政”。因軍閥割據,以孫中山為首的南方政府必須先建立一支軍隊,並且以武力掃除各個軍閥,統一中國。於是我們看到了黃埔軍校的建立(現在已遷往台灣的中華民國陸軍官校)。校長是蔣中正,他所領導的軍隊後來北伐成功,於1928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建國方略》的第二部是訓政(也就是訓練和教導人民民主,行使民權,遊行集會,以達到培養民主素養之目的),伴隨著南京黃金時期的經濟建設,中國當時得到德國的技術和經濟援助,同時軍隊也受到德國軍事顧問的培訓。訓政時期又展開新生活運動,以培養中國人的文化素養,公民道德,優雅的內涵。日本抗戰一開打,拖延了訓政。而這時候,中華民國因日本的侵略幾乎亡國。日本南京大屠殺的陰謀其實就是要摧毀中國人抗戰的鬥志,在精神上摧毀了中國人。沒想到,蔣公團結了許多中國人拼死抵抗,終於喚起抗戰的勝利。
《建國方略》的最後一部就是憲政民主道路。既然訓政已培養了人民民主素養,接下來就是國家走入憲政民主道路。
中華民國在1946年抗戰之後就準備進入憲政民主道路,後來在全中國舉行選舉,蔣中正首次由制憲國民大會選為中華民國的總統,國大代表也由不同政黨組合,後來也頒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主憲法:中華民國憲法。這部憲法是抄襲加拿大的憲法。國軍也邁向軍隊國家化,不再屬於'黨軍“,也就說國軍不再屬於國民黨,效忠的對象是中華民國,由原先的”國民革命軍“改為”中華民國國軍“。體制由訓正時期(訓練教導人民行使民權和民主)的”黨國“體制轉為民主制度。然而因共匪叛亂想奪權,破壞中華民國民主制度,推翻中華民國政府,制憲國民大會不得以頒布”動員戡亂條款“,國家進入戒嚴軍事管制,在某某程度上限制了自由民主。到了台灣之後,中華民國因為1980年代兩岸趨於穩定,和台灣島內民主訴求,在民國76年(1987年)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在民國80年(1991年),廢除動員戡亂條款,回歸固有的自由民主,自此又在台灣發展出華人社會的民主制度,實現國父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建國理想。民國就是在百般淬煉中茁壯,在抗戰時期和後來的國共內戰幾乎滅亡。然而一個國家能否延續命脈是要經的其考驗的。民國走入103年之後,在歲月的淬煉中,在幾代中國人的努力下終於能夠永續經營。希望未來的路是光復大陸,邁向統一的道路,讓自由民主可以照耀大陸地區,再造中華盛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