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8日星期日

胡平:一部耗费30年心血 难得的研究文革佳作问世

人们一提起大饥荒,通常都会说三年大饥荒,即1959年、1960年、1961年。不过颜智华告诉我们,包括涪陵专区在内的四川省,大饥荒实际上持续了4年半之久。他说的很对。记得当年我们听老贫农作报告忆苦思甜,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有的老贫农讲着讲着就讲漏了嘴,忘记了事前书记的叮嘱,说:要说苦,还是61年62年最苦。

颜智华:中学历史高级教师。中、小学学校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中共建国后农村政治运动研究学者。
这是一部沉重的书:大16开,正文546页,还有20多页照片,共计80万字。书的内容更沉重,书名是:《四川省涪陵专区农村共产主义运动纪实——饿死在人民公社囚笼里的140万乡亲》。
作者颜智华是一位独立学者,涪陵人,中学历史教师,已退休。这部《四川省涪陵专区农村共产主义运动纪实》,是他先后花费了30年时间,访问了原四川省两个专区近20个县,访问了上自中共地委书记,下至人民公社生产队长及普通社员在内的100多位当事人与见证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与资料,着力写就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性专题史书。
涪陵榨菜,全国闻名。很多人是通过涪陵榨菜才知道四川有个地方叫涪陵。四川有近20个专区,涪陵专区辖10个县,位于四川省东南部,自1985年划归重庆直辖市。众所周知,三年大饥荒,四川是重灾区,而涪陵专区又是重灾区中的重灾区。根据官方的统计,涪陵专区在1957年的总人口是442.67万人,至1962年底,总人口为351.02万人;1962年的人口比1957年减少了91.69万。实际上,从1959年到1962年,4年中涪陵专区非正常死亡人数高达140万,是四川省非正常死亡人数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专区之一。
如今,人们一提起大饥荒,通常都会说三年大饥荒,即1959年、1960年、1961年。不过颜智华告诉我们,包括涪陵专区在内的四川省,大饥荒实际上持续了4年半之久。他说的很对。记得当年我们听老贫农作报告忆苦思甜,忆旧社会的苦,思新社会的甜,有的老贫农讲着讲着就讲漏了嘴,忘记了事前书记的叮嘱,说:要说苦,还是61年62年最苦。另外在那时,我们说起“三年自然灾害”(这是官方的说法)或灾荒年,也常常说到61年62年。可见一般四川人都认为大饥荒不止3年而是4年。四川的大饥荒为何比其他省份更长?责任就在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后被升为西南局第一书记的李井泉,当1961年中央都在“纠左”了的时候,他还在那里“反右”。
作者指出,从1959年开始发生并延续至1963年上半年的历时4年半的特大饥荒并非偶然与孤立。之前的9年(1950-1958年)农村里也是饥荒连连,糠菜半年粮是相对富裕农家的常态,因饥饿死人也非个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条:就是高额的农业实物税收,粮食统购统销与农业合作化。作者写到,1963年夏收后,特大饥荒算是告一段落,在1965年-1966年,农民整体上口粮相对宽裕,但是毛泽东主导新一轮的阶级斗争即四清运动接踵而至,这场运动是报复性的,就是针对刘少奇的右倾和农民为了自救而自发“包产到户”。再接下来,是实施三线建设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从1967年起又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一直持续到1978年上半年。
我以为,作者指出的这一点很重要。我们知道,从50年代中期,中国就开始对城镇人口实行粮食定量,粮票一直到80年代初才取消。可以说,在毛时代的中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吃不饱饭是常态。
颜智华这部巨著是一个整体,而其中的很多部分又可以单独成篇。全书的写作,既有学术论证,其中不乏思想的亮点,又有通俗叙事,很有可读性,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向读者介绍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