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0日星期日

陆直播主街头采访“你会上前线吗”舆论翻

 


近日,中国多个视频网站上,发布多段街头随机采访,直播主询问路人:“你愿意上前线打仗吗?”受访者的回答引舆论关注,上传视频网站后,评论区则大翻车。

近日,抖音和快手上一段调查视频,大陆女主播在街头随机采访过路的年轻人,问他们战争来了,“你愿意上前线打仗吗?”

只有个别受访表示,“愿意”。大部分受访的年轻人说“不愿意”。

大陆网民们在视频下留言也纷纷表示“不愿去战场”。

(网络截图)

3月7日,在中国视频网站B站(Bilibili)上,也有一位直播主发布了一段街头随机采访,询问路人:“你愿意上前线打仗吗?”

视频可见,被询问的年轻人对着镜头大多数都回答“愿意去啊”“必须去”等。很少有被询问者说“不愿意”之类的话。(点击视频)

但该视频下面的评论区大翻车。

众多网友留言说:“不愿意”,并讽刺此类采访“无意义”,建议“下次采访带个测谎仪”。

Ry胡萝卜须须:“笑死,我记得看过一个视频,问俄的人愿意去乌前线嘛?一个个都跟这视频里的人一样义愤填膺,然后采访者说,这有一个登记册可以直接报名全国直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个个全都有借口溜了,有的人直接就哭了!”

BigYuGsz:“下次采访带个测谎仪!”

珍惜平静美景:“事业部门单位的和有钱人是不是该先上,吃红利的先上吧,我这996.5的还要加班,一个整天休息都没有,我能不能去打半天,我这边不给请假。”

躲在家里吃西瓜:“不去捏,我一个月三千,家庭快被房贷拖垮了,所以我不愿意为她流血!”

断断断段:“我可不愿意,我的房贷还有一百年就还清了,我还能再努力一下!”

2月份,大陆媒体一篇文章讨论“如果祖国有需要,你会上前线吗?”文章,声称如果发生战争,日本、德国等国家只有10%左右的人表示“愿意”,而中国的却有94%的人“愿意挺身而出”。

但大陆各个社交平台上,网民几乎是一边倒地回答“不会”。有人说:“让领导先上。”也有网民表示:“吃肉时没想着我,打架时也别想着我!”“要是被强制征兵,那我可就要造反了,手上有枪了。”◇

陆流传反战文:如果开战 绝不上战场

 


近年来,中共频频恫吓武统台湾,但中国网路广传一篇反战文说,“开战不上战场也不会让孩子去。”该贴文引发无数网民共鸣。

该反战贴文写道:“如果发生战争我是不会去的,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和平的时候没人记到我们,有难的时候才想起我们。说什么国家有难,人人有责,发福利的时候、享受国家待遇的时候都没有给同等待遇,谁爱去谁去,反正我不会去,也不会让我的孩子去。”

(网络截图)

该贴文在大陆各个网络平台转发,引发无数网民共鸣。

有网民问:“大官的子女老婆都润去美利坚了,为啥我等韭菜要抛头颅洒热血。”“我也不会去,底层老百姓没有义务为资本卖命!”“给我武器,看看我能打到谁,我肯定瞄准哪些强迫我上战场的人,其他人和我没仇没怨的。”

“我不愿为国一战,更不愿自己的儿子为国一战。没办法,见到的、感受到的太多了,我的怨气也挺重。不愿做乱世炮灰,也不愿做盛世之牛马,生在底层,活在当下,奋斗一辈子可能都奉献给了上层社会,没人关心我们,我们只能顾好自己。”

(网络截图)

也有网民建议,让让贪官污吏上,“城管、农管先去!”

还有网民说:塞尔维亚谚语,穷人送孩子上战场,富人出金钱,政客出子弹,战争结束了,富人拿回了金钱,政客收回了多余的子弹,穷人收回了孩子的白骨!一将功成万骨枯。

(网络截图)

知乎网民“乐斯”发文说,“谁从国家得到的好处越多,谁就越应该积极参战。”

知乎网友“慢思考世界”分析,“不愿为国而战”引起无数人共鸣几种原因:

一,农管、城管甚至交警等胡作非为,特别农管至少得罪60%以上的民众,造成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二,贫富差距不均,当初说好的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面的人,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来带动,反而成了万恶的资本家,就像之前的核酸公司事件,利用疫情敛财百亿。更有甚者,有些主流官方媒体都视而不见,反而常常画大饼,放毒鸡汤,令很多人生厌。

三,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身边的亲信谋利,令人反感。因此一些网民问,我们去保卫谁?保卫周公子还是保卫家里有存款九位数的北极鲶鱼呢?还是那些家里有几千套房的贪官呢?还是坐在办公室里对没有合同工指指点点的编制员工?

周公子是指江西官二代周劫,曾在朋友圈炫富说喝20万一斤的茶;网名为“北极鲶鱼”网民自称已“润”到澳洲,是高官子女,家有9位数存款,都是国内韭菜供的。

2月份,大陆媒体一篇文章讨论“如果祖国有需要,你会上前线吗?”一文,评论区大翻车。网民纷纷表示:“让领导先上。”“要是被强制征兵,那我可就要造反了,手上有枪了。”

2023年4月25日星期二

美日智库台海兵推结果伤亡战损数字曝光

 近几年来随著中美关系与台海情势日趋紧张,许多智库都依各自的专长与场景设定进行台海战争的兵棋推演,而且推演结果也受到各界的重视与议论。这些兵棋演结果有胜有败,在不同推演中被卷入战争的国家有多有少,但美国与日本必然会卷入战争。更重要的是,所有的兵推都毫无例外地有非常接近的结果:交战各方伤亡惨重,台湾成为一片废墟。

美国在全球拥有数百个海外基地,其中规模最大的都在东亚的韩国和日本,中国认为驻扎在日本的美国军事基地对中国威胁最大,其中驻扎在日本横须贺港的美军基地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基地之一,设有18座码头与19个大型军舰的泊位,一旦亚洲发生战事,美国航母舰队与美军的后勤补给都得依靠它。日本智库笹川和平基金会下属的战略研究论坛所做的兵棋推演发现,一旦中共发动台海战争,日本将主动参与,参战将失去144架战机、自卫队伤亡2500人;美国则可能丧失多达400架战机、上万官兵死伤;共军则会损失156艘主力舰艇与2艘航母,并失去168架战机与至少4万名士兵伤亡。最终中共夺取台湾的行动将以失败告终。

美国智库近期的兵棋推演结果也大同小异,双方伤亡4~5万人,战机损失数百架、战舰损失百馀艘,而各种兵推下台湾的情况也毫不意外地炸成一片废墟,可以说是参战各方皆损失惨重。在正常的情况下,如果美中领导人仔细算计,这样的兵推结果必然使得决策者为之却步,若往好的方向思考虽然令人稍事安慰,但历史上的战争经常是意外情势与误解造成,在科技文明愈来愈进步的世界,期望我们以兵推结果为警惕,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2023年4月16日星期日

梁从诫说,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在外人看来,他们定是成功的,而且集荣耀于一身。可在他们自己看来,却不一定是这样。林徽因儿子梁从诫就说:”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论断呢?

liang4

梁从诫

梁家三代人。梁启超为拯救危难中的国家而奔走呼号;梁思成为拯救面临消亡的传统城市建筑而奔走呼号;梁从诫为拯救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奔走呼号。

这种根植于梁家血液里的执着,正直和敢言,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该有的样子。

这是一句被误读了快一百年的诗: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的这句话被多少文艺青年反复念诵,电视剧本将这句话变成了一句情话。然而实际上,这句话写的,是林徽因的小儿子,梁从诫。

你一定知道林徽因,才貌双全,倾倒众生,在她身后,很难再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

或许你也会知道梁思成,他父亲是中国近代史的开拓者梁启超,而他则是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但你知道梁从诫吗?他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儿子,林徽因曾在他出生之时写下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样柔软的词句,但他却刚直执拗,在花甲之年投身环境保护,成了某些人眼中的最“不受欢迎”的人物。

他曾因为河床干涸的缘由,与一位北京市领导争执得面红耳赤,甚至直接当面斥责:“你这是睁着眼睛说瞎话!”

也曾在500强财富论坛上对着台下一众经济巨头毫不客气地指出“这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灾难!”

还曾经跑到三亚的沙滩上捡了满满一袋的垃圾,在和当地官员吃饭的餐桌上,将垃圾放到他们面前质问。

在这个环境异常脆弱的国家,梁从诫无疑是个坚强而固执的存在。

一个四合院里,站满了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学术泰斗

梁从诫出生在北总布胡同三号的四合院里。

“一条枯枝影,青烟色的细瘦,在午后的窗前拖过一笔画”,林徽因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自家的院子。

liang5

 林徽因和梁思成

梁从诫的幼儿时代,就在这样一个枯枝影,青烟色,拖过一笔画的小院子里度过。梁从诫家的小院,就集中了你甚至无法想象到的,民国星空里最耀眼的光芒。

作为父母的好友,沈从文经常来北总布胡同做客,某次,梁从诫听到大人们说到《从文自传》,便好奇的问他的沈伯伯:什么是“自传”?

当时,穿着一身长衫的沈从文走到院子里,“霍”得一下把两臂张开,在原地转了起来。“这就是从文自传(自转)!”

除了沈从文,当时住在后院的金岳霖也是他们家的常客,梁从诫和姐姐梁再冰叫他“金爸”。“金爸”会教他们姐弟他小时候学的儿歌:“鸡冠花,满院子开,大娘喝酒二娘筛”。到了梁家两个皮孩子嘴里,就变成了“金爸爸,满院子开”。

liang6

 从左至右分别是金岳霖、梁再冰、林徽因、费慰梅、费正清等

5年之后,“金爸”,沈从文和他们一起离开了北京,与之同行的还有周培源、陈岱孙、吴有训…

那一年的7月7日,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那一天,卢沟桥事件爆发。

梁家平静的生活也戛然而止。

林徽因说,不愿当亡国奴也,不想活在日本的旗帜下。于是在日军占领北平的前一晚,他们抛下了安逸的四合院,一家人老小奔赴了西南“大后方”。

林徽因给沈从文的信中写道:“由卢沟桥事变到现在,我们把中国所有的铁路都走了一遍,带着行李、小孩,奉着老母,由天津到长沙,共计上下舟车十六次,进出旅店十二次。”

但长沙也并不是一方安全的土地。林徽因曾在致费正清夫妇的信中这样写道:“炸弹就落在离我们住所的大门约十五码的地方。我们对于会被炸,毫无准备,事先也完全没发任何警报。轰炸时,我妈妈、两个孩子、思成和我都在家,两个孩子还在床上生着病。”

谁也不知道我们怎么没被炸个血肉横飞的。”

当时的梁思成,在炸弹一次次掷下之时,在日军飞机的轰鸣声中停下脚步,用手搂住住了一家人,梁从诫后来回忆说“当时的父亲应该是做好了要死一起死的打算。”

但那颗距离他们极近的炸弹却奇迹般的没有爆炸。第二天,顶着五颜六色的碎玻璃碴子,林徽因带着两个孩子在瓦块中找能用的东西。梁从诫说,“她找餐具,我找积木”。

“我可以去向日本政府索赔,喊一声还我积木!”

那时候我们的精神很富足”

从当时支离破碎的长沙奔波到昆明, 随着日军的不断轰炸,一家三口又从昆明城区迁到市郊,梁思成在村里一块借来的地皮上,用未烧制的土坯砖盖了三间小屋。

土坯墙,三合土地面,窗户上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脆弱的棉纸,外墙只有一层烂泥巴,这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建筑师一生中唯一为自己建造的房屋。

在辗转的这段时间,林徽因因为旅途的奔波而患上肺病,梁思成年轻时的车祸后遗症发作,脊椎疼到无法坐立,再加上两个稚嫩的孩子。梁家当时的处境,用“艰难”已经不足以描述。

林徽因曾用狄更斯笔下的难民自比,“我的两个孩子越来越像狄更斯笔下贫民窟里的难童,从诫腿上满是各种蚊虫叮咬的疤痕,看上去已经不像腿了。”

两腿长满了疥疮,因为买不起鞋,只能穿草鞋,脚被草鞋磨破了皮,就让父亲在煤油灯下剪下死皮。忍着剧痛的梁从诫一声不吭,让梁思成非常触动,连连夸他“好孩子”。

但这个好孩子,也在昆明的这个小院子里,挨了父亲第一顿打。

小时候穷,有一位朋友联系梁家夫妻,两夫妻暗自商量,怕是来借钱的吧。但是自己家里这个情况,怎么借?借多少?

这段对话被幼年的梁从诫听了去,于是在客人来到家门口之时堵在家门口,对人家说“你来借钱的吧,我家没钱!”

当天就被羞愧难当的父亲打了一顿,事后回想起来,梁从诫说,如果自己是父亲,怕不是要当下找个地洞钻进去了,那是梁从诫最初来自于父母的金钱观教育。

在梁从诫的回忆里,童年里父亲的形象,除了时不时被顽皮的自己气到,还有昏暗灯光下写书的影子。

liang7

 梁思成

1942年,梁思成开始书写《中国建筑史》,梁从诫说:“那个时候他唯一的特权,就是有一盏煤油灯。他说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听音乐,画佛像。”

在这盏煤油灯下,母亲给他读米开朗基罗,父亲教他画画,做玩具。

“那时候我们的精神很富足。”

一扇半开的门,一道透过的光

1946年7月31日,梁家终于结束逃亡生涯,回到了北平,梁思成和林徽因着手创立清华大学建筑系。

1950年后,梁从诫报考清华建筑系,因几分之差落榜。当时梁思成是清华建筑系的系主任,林徽因是建筑系一级教授。

系主任和一级教授的儿子,愣是没上成建筑系,改上了第二志愿清华历史系。

5年后,林徽因病逝,墓碑上围着一圈她自己亲手设计的汉白玉花圈。

曾经对着北京市委领导义愤填膺的说出:“你们现在拆真古董,将来盖的就是假古董” 这个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终究在寒风凛冽的北京,在最后一堵庞大的古城墙倒塌之时,怆然离世。

1972年,梁思成在北京去世。

为了保护古建筑,这个手无寸铁的知识分子攀爬过险仄难行的山道,从四处流窜的土匪中逃过命,在无数蝙蝠扇起的千年尘埃和无孔不入的臭虫堆中摸索着测量,考察龙门石窟,勘测应州塔和佛光寺。

哪怕是在昆明的煤油灯下,依旧心怀壮志的撰写着《中国建筑史》。却在北京大规模建新城之时心凉,当城墙推到,牌楼拆除,梁思成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这颗赤子之心最终还是郁郁而去。

而他们的儿子梁从诫,从清华毕业后考上了北大历史系的研究生,随后前往云南任教。

60年代中期,“文革”爆发,顶着“梁家”的门楣,他被人们称呼为“梁三子”。1969年,作为重点革命对象,他被下放到江西“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他学会了犁地,焊接,开拖拉机。

1976年,文革结束,78年,梁从诫回京,在大百科出版社工作,多次为美国大百科全书访华团进行翻译。当时负责筹办的编辑们大多都是从“文革”中刚刚解放出来的老学者,手下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百科全书,他们将之看做一项值得为其献出终身心血的事业:“待收拾旧山河。”

80年代后期,梁从诫辞去公职,在“文化书院”担任导师,并在工作之余,主编了《知识分子》杂志。

在杂志的前言,梁从诫写道“有人把知识分子誉为社会的栋梁,大脑等等,我们却宁可对他的局限性保持一点自知之明。”

《知识分子》的封面是永远不会改的,一扇半开着的门,门外有一道光透过。

梁从诫将这个封面拓成了挂画,挂在了自家客厅的墙上。

就在“文化书院”担任导师的期间,他收到了一位环保学家的投稿,文章中指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出路,但也成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分散的污染源。

从这一篇投稿开始,梁从诫看到了中国存在的巨大的环境污染隐患。

1993年,在“中国文化书院”下注册成立了“绿色文化分院”,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启动资金,是梁从诫向亲戚借的300元。

夫人方晶是“自然之友”的第一个会员,而当时梁家在干面胡同里小小的客厅,就是“自然之友”的办公室。

当时的梁从诫,因为主动离开体制从而没有任何收入,家里的一切开销以及“自然之友”所需的花费,都依赖夫人方晶的一点点退休金。

属猴的梁从诫笑着说“别人嫁狗随狗,她是嫁猴养猴,狗养猴”。夫人在一旁被逗得直发笑:“我属狗呀!”

自然之友的第一次会议,在京西八里庄的一片荒地上举办,荒地上有个玲珑塔,当时的梁从诫和成员们发动朋友亲戚,一共聚集了82个人到场。

从这座破旧的古塔开始,60多岁的梁从诫带着这么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环保的道路上摸索往前。

想要加入“自然之友”,有一个首要条件真心实意,身体力行”。

“其身不正何以安天下?”秉承着这样的想法,梁从诫的后半生,在旁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理解”。

他从各处收集来废纸,将这些废纸裁成小块,然后将姓名和联系方式印在这些小块的废纸片上,这就是这位“自然之友”创始人的名片。

只要外出吃饭,就一定会带上一个大布袋,里面是不知道用了几年的筷子和勺子,哪怕是赶赴香槟酒宴,也会“寒酸”的拿出自己的筷子。

更让他“格格不入”的,是永远随身携带的一方发黄了的旧手帕:梁从诫从不用纸巾。

办公室的东西怎么解决呢?依旧是用“捡破烂”的方式:办公室里的打印机,文件柜等等,都是梁从诫朋友不要了给的;一组黑色的沙发是从垃圾堆里翻出来的,成员们在家里缝好了椅套盖上,看上去才有了些样子;招待客人时永远只倒半杯水,怕“倒多了喝不完浪费”。

平日里,不管是上街买菜,还是去政协开会,梁从诫都会骑上他那辆老到掉牙的自行车。某次政协会议时,还被门卫给拦了下来,门卫问他“你给谁报到?”,梁从诫说“我自己”。门卫表示怀疑,只到他掏出了委员证才给放行。

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怎么好意思喝酒?”

名门之后,从那时开始,成了一个“不受人待见”的,在很多场合显得格格不入的怪老头子。

1999年,上海全球500强财富论坛,当各个经济巨头们侃侃而谈的描述着自己心里的未来蓝图,梁从诫却铁青着脸。

“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工厂’实际上只是‘世界厨房’。用我们的原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我们剩下一堆鸡毛蒜皮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

他问企业家们“你们想过承担什么责任没有?”

在川西一个小县城里,他指着前来敬酒的县长,放大嗓门呵斥:“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在海南,他跑到沙滩上捡了满满一袋的垃圾,并且一路随身携带。用餐时,当官员对着他夸海南水好,人好,空气好时,他把那一整袋垃圾从椅子下拿出来摆在当地官员面前。

他在政协会议上“不合时宜”的提出要尽快建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如今,这个诉求终成现实。

2015年环保法修订,自然之友获得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发起并获立案一共34起,结案11起。

他跑到各个高校,各个企业去演讲,去告诉大家自然已经快要无法负荷我们的需求,

他请求这个社会停一停,慢下来给土地一点修复的时间。

在当时那个经济、社会都极速发展的大潮中,梁从诫的这种诉求,实在是不合时宜。

时代的潮流下,清醒的人虽然不多,但值得庆幸的是,总是会有那么几个。

曾经看过的奚志农,他曾参与云南白马雪山地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生态研究项目,并为其拍摄了大量照片。项目做完,却得知云南德钦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100公里的森林,而这片森林里有200只珍贵滇金丝猴。求助无门,奚志农找到了梁从诫。

了解了情况之后,梁从诫对他说:“你要坚持,北京的我们是你的后盾。只要有我一口饭吃,就有你的。”并立刻写信给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向他转述了具体的情况。

很快,批示下来了,由政府拨款给云南德钦县,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从而使得金丝猴赖以生存的森林得以保存。

这原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人心的欲望,总是能让我们看到黑暗。

当时周边的县镇从这一次事件中看到了“赚钱”的方法,砍伐森林还能拿国家补贴?他们觉得,只要像德钦县这样“弄出点动静来”,让“上头”的大人物看到,那么他们也能得到中央的财政资助。

于是,他们竟然开始纷纷举起斧头,砍!

这不是梁从诫想看到的,他愤怒,却无奈。这种无奈,在他为了环境问题四处奔波之时,经常会出现。

在了解了藏羚羊和野牦牛的处境后,他到青海格尔木看望野牦牛队的队员。一群不善言辞的康巴汉子,抱着梁从诫哭。他们受尽了千辛万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终于有个人从远方过来,理解他们,支持他们。

回到北京后,梁从诫写了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

文章的最后有这么一句疑问:“可可西里、藏羚羊、牦牛队啊,我们深爱着你们,但我们还能为你们做什么?”

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

到底,还能做什么?

晚年的梁从诫变得越来越沉默,自然之友的理事长杨东平说:“这些年做的事情,失败居多,哪怕有时候胜利了,也只是表面的胜利。”

自然之友刚成立的时候,每天都会有各种访客带着各种污染问题上门求助,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诉信也会落在梁从诫的桌上。一开始,他每一封都会回信,但是到后来,他慢慢不回信了。“我不知道说什么”这些年的所做作为究竟有没有作用?

他的话越来越少,话语中渐渐开始多了些孤寂。

2002年左右,梁从诫对自然之友的理事梁晓燕说:“我们开始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很少,我们不知道这个领域到底有多糟糕。”

但我们不忍啊,心有不忍,就想去做点什么。”

可是做了之后,知道了更多,看到了更多。就如同一块疤痕下面是已经溃烂到骨髓的剧毒,可偏偏大家都以为这块疤好了,毒素就盖上了。

人们无动于衷,可他无法无动于衷。

“梁家三代生于斯、长于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只能为这个社会、为这块土地、为这个民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回报。”

他以国家的扫地人自称,“这个国家是我们的,地脏了,总得有人扫吧。”

从花甲之年起,梁从诫为这个国家做了十几年的扫地工。

临终病重之时,有位自然之友的会员去看望他,问他是否认得出自己?

梁从诫说“你是自然之友的会员吧?”对方很高兴,但是梁夫人方晶却说,

谁来,他都说是自然之友的会员。

2010年10月28日,梁从诫在北京去世,他用后半生为国家“扫地”,最终以树葬的形式,睡在了昌平十三陵的国际友谊林内。

liang8

 梁先生家人将骨灰撒入小树周围的土地,图源自然之友

墓碑是一块不规则的长圆形石头,上书“自然之友梁从诫”,哀乐是他早就和夫人商量好的《送别》。

那年,他78岁。

他曾为自己设想了自己告别人世的方式——不要穿鞋袜,要光着两只脚,脚底,画两个笑脸。

68岁时,他以自然之友的身份四处奔波呼号,试图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

58岁时,他看到了土地,资源,人口三者间的矛盾,开始为中国的环境问题而忧心。

48岁时,他在《知识分子》杂志里说:知识分子是有局限性的。

38岁时,他被下放到江西某个“五七干校”犁地耕田。

28岁时,他是云南大学的历史系教授,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必将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18岁时,他因几分之差,未能考入父母所在的清华大学建筑系,转投入历史系学习。

8岁时,他在昆明一间用土坯砖盖成的小屋里,听着母亲给他读《猎人笔记》。

位卑不敢忘忧国,善其身,更兼天下,梁家的三代,都用一生来做了一件看上去无法成功的事,启蒙。而这种悲壮的坚持,或许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该有的模样。

来源:自然之友官方微博

读者推荐

 

悼梁从诫

 曹长青

〔作者注:今天看到梁从诫先生去世的消息,一阵伤感。把网络时代之前的旧文打字(只有个别字的修正),发到网络以悼念梁先生。他们祖父三代人失败的原因,值得所有中国知识份子思考(二O一O年十月二十九日)。〕

一九八O年夏天,美国大英百科全书访华团在北京拜会邓小平,中国百科全书高级编辑梁从诫担任翻译。当他逐一将客人介绍给邓小平,其中介绍到一位年届九旬的女编辑,她曾在美国国防部工作过,邓突然兴奋起来,用浓重有力的四川话说∶“咱们是同事喽,都是打仗的!现在失业了,没仗可打了,但还是和平好!”当梁把这席话翻给女编辑,她吃惊得差点从藤椅上掉下来。她事后不解地对翻译说∶“我怎么跟他是同事,不可思议!”

一九九一年八月,梁从诫先生到夏威夷东西方中心参加学术会议,当时正好我在那个中心做访问研究,他到我家做客,在交谈时,他兴致勃勃地讲了这段轶事,并谈起他和父亲及祖父这三代知识份子在中国的命运。

考上举人,考官赐婚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见到梁从诫的人,都自然地把他和他的祖父联到一起,因为他祖父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从诫谈起祖父,也肃然起敬。

他讲述说∶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20岁考上举人。当时朝廷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后为礼部尚书)李云端。李特别欣赏祖父那一手好文章,看到那纯熟的文字和老道功力,以为祖父是中年以上。待当堂见面,才发现梁启超是个英俊少年,李考官当堂决定,将妹妹赐给祖父为妻。梁从诫笑道∶“就这么决定了我奶奶是谁。”梁启超毫无选择余地,只有叩头谢恩。稍后,一位地方主考官对李云端说∶让你抢先了一步,我原想把女儿给他。

康梁变法失败后,梁启超随老师康有为出逃日本。在日本办报,初与孙中山合作,后因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着龙袍称帝。梁启超对此坚决反对,动员学生蔡锷将军起兵讨袁。58岁时,梁因病逝世。

梁启超在日本留学时,有了儿子梁思成。梁思成自幼聪颖过人。当时美国倡议把1900庚子年八国联军的清廷赔款减退,为中国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用这笔“庚子款”建了“庚子学校”,专门培养中国理工人才。

梁思成和太太林徽音都考入这所学校,因学习成绩优异,被选拔去美国继续读建筑。梁从诫回忆说∶“父亲不仅学习超群,还是能工巧匠,去美前,曾亲手做了一个铜镜送给母亲。他们到美国后,母亲成为第一个在美读建筑的中国女生。”

“1929年,他们学成返回中国,父亲在东北大学创建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抗战前,父亲到北平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当时月薪四百银元。”面对北京飞涨的物价和知识份子的穷酸处境,梁从诫感叹说,当时四百银元相当值钱,因一个保姆月薪才两个银元即可生活;差别非常大。据可查到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年发薪帐目,图书馆长李大钊月薪六百银元,当时任馆员的毛泽东才拿六个银元。北洋军阀政府也很厚待知识份子。

设计国徽、纪念碑

“七•七”事变后,梁思成一家逃离北平。梁从诫问母亲为什么要逃,林徽音说∶不愿当亡国奴,不愿看日本旗。他们在长沙租屋住下。但日机第一次轰炸,就把他们的住屋炸毁,庆幸那天全家外出。梁从诫说,他仅有的童年记忆是跟母亲在瓦砾中挖家里的东西,母亲找能用的炊具,他找积木。那年他五岁。

不久他腿上长了疥疮,母亲患了严重肺病,一家人贫病交加。长沙无法存身,全家又移居到重庆乡下。一天,梁从诫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重庆,我们往哪儿逃?林徽音指着门前那条河说∶投河去死!幼小的梁从诫惊恐地拉着母亲的手说∶那我怎么办呢?林徽音一字一句地说∶国之不存,怎顾得你!她就是这样一位执拗、方刚的女性,这种刚烈的性格给她一生带来悲剧。

一九四七年底,第二次来美深造的梁思成决定回国,很多朋友劝他不要回去,因当时国、共逐鹿中原,中共胜势已定。梁思成说了一句话∶共产党也要造房子。

回国后,他在北京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教授,夫妻俩全心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他们夫妇深得周恩来器重,不久,梁思成出任了国旗设计小组组长,后又出任天安门广场英雄纪念碑设计组长。国徽全国招标,林徽音的设计草图一下子“中标”,中共要员毛、刘、周、朱都画圈同意。一时,梁思成夫妇成为新政权的“红人”。

北京古城墙万万拆不得

但好景不常,很快他们与党发生冲突,起因是拆北京城墙。当时的北京城墙可称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城墙,环城长达四十公里,有七百年历史,元朝就开工,明初建成,比明末建的八达岭还早,可谓真砖真墙真古董。中共要拆,梁思成和林徽音都坚决反对,认为无论从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或者从给后人留点古迹的角度,都万万拆不得。

倔强的林徽音直闯当时北京市长彭真的办公室,跟彭真大吵一顿。彭真既不懂建筑,也不懂美学,说不过林徽音,只得端出“底牌”∶这是毛主席的指示。毛当时批示∶城墙是封建象征,是皇帝挡农民的。今天党与人民心连心,不需要墙。林徽音只好退一步说∶可以把它改建成环城公园,在城墙上栽花、种葡萄藤,再放上长椅,在各处修登城墙梯道,在交通要道开口通车,这样,北京市民皆可在此休息娱乐,又可淡化“封建象征”。

梁从诫说到此,特别感慨∶如果当年能采纳我母亲的意见,今天北京城墙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壮景,不知游览外汇能增加多少,因为仅仅一个光秃秃的长城,就有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而且北京城墙还可解决北京公园少,游人拥挤,以至假日傍晚谈恋爱,公园一条椅子要同时挤两、三对的窘困现状。

毛泽东的话就是“圣旨”

林徽音那时还没认识到,毛泽东已经成了新的皇帝,他的话就是圣旨,无论彭真、彭假,都只有叩头领旨去执行的份。林徽音一次次打报告,找中央领导都无济于事,最后绝望地提出∶拆就拆吧,能不能留下城楼,左右再各留五米墙,给后人一个纪念?但她的话和所有专家、学者们的一样,都一万句不顶一句,因为毛泽东的指示,在那个时候,就“一句顶一万句”了。

拆墙就在林徽音的眼皮底下开始了。那轰轰的推土机和铲车,像碾碎她的心。还有什么能比捣碎伟大的古迹更能让一个学贯中西的建筑学家心痛!她未曾痊愈的肺病加重了,她的执拗使她怎么也想不通这一切。于是,生气、愤怒、痛苦。在又气又病的夹击下,于一九五五年溘然长逝。

怀抱一腔爱国热血的梁思成惊呆了,他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一切。但更让他不可理解的事随之而来——横扫千军的文化大革命铺天而至,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到批斗、游街,最后被赶出清华,下放到江西农场。一九七二年他死在那里。

死后周恩来才想起他

中国的事情很怪,梁思成死了,周恩来才想起了他,要为他开追悼会。梁从诫清楚地记得,当时中共元帅陈毅的追悼会比他父亲的正好早开一个星期,而且就在同一个礼堂。梁从诫亲自去礼堂,把花圈上追悼陈毅的挽联换成悼念父亲的。

追悼会上,当时清华大学负责人谢静宜代表周恩来慰问家属,问梁从诫家中缺什么,并说总理还记得林徽音。梁从诫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总理那么忙,要管整个国家的大事,还记得他母亲,还能准确叫出名字。

我沿着这个话题请教梁先生,“既然周恩来那么器重、赏识你母亲,那为什么拆城墙时,她不去找周恩来,毕竟周恩来是个聪明人,懂得古迹的价值。”梁从诫回答说∶“出于私人感情,我感谢总理对我家的关心。但是┅┅”他沉缓了一会说∶“抛开这些,平心而论,周恩来的最大本事就是把毛泽东的一切错误能说到让别人接受。”

梁从诫成了“梁三子”

梁从诫身上自小就显现出祖父和父亲的遗传与影响,他也聪明、好学、刻苦。二十二岁大学毕业,一九五八年又考上研究生,导师是苏联专家,攻读世界史、美国史,研究罗斯福新政。毕业后到云南大学任教。一九六二年,刚满三十岁的梁从诫调回北京国际关系研究所,准备一展才华。

但文化革命来了,作为一个名门后代,他自然成了革命的对象。梁从诫的名字变成了“梁三子”∶批斗的牌子写着∶保皇党的孙子,反动学术权威的儿子,修正主义的苗子。批判后,他被下放到江西乡下“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这一下放就如同抗日战争那么长∶八年!专业完全荒废了,世界史淡入记忆深处,“罗斯福新政”在脑袋里旧得发黄,但他学会了种地、扶犁、焊接,会开各种型号的拖拉机;他像父亲一样,也有着能工巧匠的素质,居然学得一手好木工,到过他家的朋友发现,那精巧的桌椅柜和书架等,都是主人的手艺。

八年后,他被允许返回北京,但没有单位要他。后来,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工作的阎明复(六四事件后被撤职的开明派统战部长)请他去做了编辑。他英语很好,七九、八O年,他有两次机会在北京为美国访问团会见邓小平做翻译。

中共是最善于做“统战”工作的。梁启超的孙子这块招牌也许会派上用场,于是梁从诫被请进全国政协,做了委员。但梁从诫身上流动着母亲那种刚直、执拗的血,一次阎明复问他对“政协”的看法,他直率地说∶一个政而不协——既无政治地位,又什么大事也不找它协商。

三代人选择越来越小

梁启超、梁思成、梁从诫,三代人走了一条共同的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典型中国知识份子的人生道路。我请教梁先生怎样看待他们三代人的共同点和差异。他不假思索地说∶最大的共同点是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为了这种责任、爱国,而不顾个人;但三代人都是失败者。他们都不喜欢政治,但政治都找上门来。

“为什么都是失败者呢?”梁先生回答我说∶因为中国政治文化是不能听,也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的文化。而他们三代人恰恰都说的当权者之外的声音,结果都遭厄运。其实,他们是秉承一片爱国之心,他告诉我,一次他与阎明复讲,中国需要这种“爱国的反对派”。他用英文强调说,是“loyal opposite”。

谈到三代人的不同,他有些悲怆地说∶一代不如一代。学问祖父最大,父亲在建筑学上很有成就,我只是对中国现实的了解比祖父和父亲都深,在社会底层八年,直接感受到老百姓的痛苦。

梁从诫先生已是第三次访美。我问他感受,他直截了当∶“多元。这里让人有更多选择。我们三代人的最大悲剧是选择越来越小。”我回应道,人们都说晚清是腐败的大清王朝,但它还产生了梁启超。但共产党建政后,又产生了什么呢?梁从诫先生感慨地说∶如果他有祖父当年那样的环境,今天也会更有成就,不会跟祖父差距那么大。而他的人生,没有自己的选择,大学毕业就到“人事厅”报到,以后工作、研究、居住地,都由党安排,他从不属于自己。连思想和学问也不属于自己。他告诉我∶三十年前他教过的一个学生,现在云南大学当教授,写了一本《世界史》送给他看。他仔细一看,书里很多观点还是三十年前他讲授的。而他的这些观点又是当年他的导师、苏联专家教他的,全是以苏联“十月革命”为世界中心的世界史。今天写来,显得荒唐;但仍在写、仍在出。

复杂的民族情结

梁从诫后来做了北京文化书院副院长。虽然一生坎坷,但他仍对国家有着深深的爱。他告诉我,母亲也是这样,当年肺病非常严重时还坚持画“国徽”草图。后来手都拿不动笔,呼吁困难,还支撑着画完大纲,最后细部由父亲和朋友等完成。

为什么这样一些有才华的知识份子要追随中国共产党,并且对党一次次犯错误都给予原谅呢?梁从诫分析说,“这里有一个民族情结,有个大背景——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挨洋人打,受洋人气的历史,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火烧圆明园,中国人都一败涂地。一九四九年新政权的建立,使知识份子感到中国统一了,独立了,在外国人面前站起来了,变成了世界大国。这种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压倒一切,这就是‘原谅’的心理因素。包括我本人,在文革后期已看出这个国家的整体性问题,但仍对党和国家有着爱的感情。党犯了错误,我替党难过、害臊,虽然自己不是党员。但一代代知识份子的爱国情操受到挫伤。”说到这里,梁从诫比喻说∶“如同一场恋爱,你对她一片好,结果换来一场臭骂,这种伤了的感情很难恢复原状。”

一出国,就“出事”

这是梁从诫第三次出国访问。他说想找个命相学家看一看,怎么他一出国,就“出事”——一九八六年底他来美国访问,中共高层“地震”,总书记胡耀邦“辞职”;一九八九年四月访美,北京发生“天安门事件”;这次来美,他和我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苏联政变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我说,“你下次出国,这个世界,能出‘事’的只剩下中国了。”

一九九二年三月十五日

作者注∶ 虽然网络上及维基百科等,都是用“林徽因”,但当年跟梁从诫访谈时,他用的是“林徽音”。后来梁从诫给他母亲出了本文集,分别在台湾天下出版社和中国百花出版社出版,书名也是《林徽音文集》,所以,为尊重梁先生的意愿,本文用的是“林徽音”。据查,林徽音是梁从诫母亲的本名,后因跟别人重名,改成林徽因。但梁从诫执意用“林徽音”这个原名,没有问过其原因。

读者推荐

四大征兆已经出现,要过苦日子了

 目前的经济就像腊月的寒风,那叫一个冷!大家普遍感觉生活过的很难,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危机,被失业、降薪,口袋里没有钱甚至是负债了,认为是经济出了问题。 确实,问题肯定是出现了,而且还不小。

目前的经济就像腊月的寒风,那叫一个冷!大家普遍感觉生活过的很难,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危机,被失业、降薪,口袋里没有钱甚至是负债了,认为是经济出了问题。

确实,问题肯定是出现了,而且还不小。

第一、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从事外卖、快递、网约车、出租车司机等自由行业的人员数量高达8400万人之众,接近一个亿。

要知道,除去妇孺老人,全国城市就业人口总数也就4.6亿左右,那就是说有将近20%的人正在从事以上行业的工作。

以上数据令人不可思议,毕竟以上行业工作时间长,收入近些年也直线下滑,一直在路上风里来雨里去充满了危险性,大部分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从事以上行业的。

背后真实情况是企业在降薪,裁员,被失业人数增加,只能从事门槛低的以上行业,而且更可怕的是以上从业人员数量还在增加。

第二、今年2月份CPI由上月上涨0.8%转为下降1%。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8%转为下降2.0%。

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企业成本下降0.2%,利润下降23%。

第三、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发布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3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同比多增4.5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3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5.71万亿元,同比多增1.22万亿元。

居民存款创新高,恰恰说明老百姓对现在的大环境都持悲观的态度,大家都不敢花钱消费,反而更喜欢把钱存起来。这对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件防患于未然的好事情,但是对于国家来说,那就抑制经济发展了,无法刺激消费了。

第四、从目前招行公布的数据来看,招行储蓄存款总额为12.12万亿,共有1.84亿个客户,人均存款6.58万元,但是有414万人存款总额达9.87万亿,个人存款超过50万,而剩下来的2.25万亿在1.8亿人手中。

窥斑见豹,招商银行如此,其他银行估计也是如此,资产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靠这少数人消费是带动不了整体经济的,而消费的主力军大多数人手中没有多少钱,所以目前消费比较疲软,没循环也不是太乐观,就有了汽车大降价,房地产遇冷。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正因为我们的消费情况不容乐观,生产的产品即使价格下降,也无法完全卖出去,导致企业利润直线下滑。企业的产品积压,只能裁员,降薪以应对。失业人员增多,更多的人节衣缩食,减少消费,长期下去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缩。

关于这些问题,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单纯的靠政策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已经很难解决当前的经济疲软问题了,能够维持实属不易。目前的编制瘦身,清理编外人员,个人所得税退税,降低中长期贷款利率等等...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全产业链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