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7日星期五

编程随想的博客: 八卦一下伟光正的十九大

编程随想的博客: 八卦一下伟光正的十九大: 最近一个月,关于十九大的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由于这些小道消息的可信度参差不齐,俺不想掺和其中。所以这几天都没有发博文。   今天(25日)开完十九届一中全会,裆中央新一届政治局(包括常委)都已经选出来,十九大算是尘埃落定。随手发一篇博文,来解读(八卦)一下。

2017年10月21日星期六

捐出560亿,这个衣衫褴褛的慈善家,让巴菲特、盖茨钦佩不已

巴菲特和盖茨2015年在Berkshirie (图片: Michael Hsing/wikimedia)
尘世的成功证明着上帝的恩宠, 经济冲动与宗教情怀可以是相互支持的。

“隐士”慈善家

巴菲特和盖茨 (图片: Wikimedia
说起慈善事业,
想必大家都会想到慈善界的标杆人物:
巴菲特和盖茨。
但你可知道在慈善界,
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巨富慈善家,
都是同一人的粉丝,
而且将他视作慈善界的英雄与老师,
一直紧紧追随他的脚步。
640
他行事低调,
刻意匿名做慈善,
2014年底前,
已经悄无声息地捐掉了450亿。
而这个86岁,身家千亿的老人,
虽经营着全球闻名的DFS奢侈品免税店,
浑身上下却没有一件奢侈品,
简朴的程度令人咋舌。
640
穿着几十块的衣服,常年佩戴一块15美元的卡西欧手表,“我的手表跟劳力士一样准时。”
有次会见爱尔兰首相,他竟然戴着副破旧的眼镜,上面夹着一个别针,这眼镜还是他当初从街头杂货店里买来的。
他曾在伦敦、巴黎、纽约公园大道有6处豪宅,如今,一幢也不留,和妻子蜗居在旧金山租来的一居室里。
640
没车没房,
出行就乘公共汽车、地铁,
75岁前乘飞机,只坐二等舱,
后来膝盖老化,止不住地颤抖,
才开始坐头等舱,
“头等舱也不会让我先到某地。”
640
图左为老头的妻子赫尔佳,不管走到哪、出席什么场合,老头都会揽着她
而饮食方面,
“我可以去高档餐厅,
一顿吃掉100美金,
但25美元的饭已经让我相当满意。”
他有5个儿女,
在假期时,
他们都得到宾馆、饭店和超市打工。
女儿贝利十几岁时,有段时间打了不少长途电话。她父亲发现长长的话费账单后,立刻切断了电话线,并在家中贴出了一张本市地图,上面标出了附近的公用电话。
640
对于爸爸隐姓埋名地散财,
子女们也很赞成,
“这让我们与普通人无异。”
他就是查克·费尼,
一个几十年来隐姓埋名做慈善,
自己却“衣衫褴褛的慈善家”。
640
查克并非出身于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保险业务员,
母亲则是一名护士,
但小小的查克很早便展现出经商头脑,
他会在圣诞节制作精美的卡片出售,
也会在暴风雪季,
组织几个朋友提供铲雪服务。
640
查克的父母和他的两个姐姐
高中毕业后他加入美国空军,
依靠军队提供的奖学金,
还考取了著名的康奈尔大学。
不过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这个名校毕业的学生,
好像对做学问并不感兴趣,
一毕业就和在大学认识的好基友罗伯特·米勒,
跑到船上向船员兜售免税烈酒。
640
这还只是小意思,
利用之前在军队的身份,
他还向驻扎在欧洲和亚洲的美国士兵兜售汽车。
1960年两个穷小子建立DFS(全球免税商店),
仅仅四年后就铺展到了全球27个国家。
640
战后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业兴旺发达,许多国家都放宽国民旅行的限制,像当今的中国旅行者一样,当时欧洲、美、日等国家的公民手里有充足的现金。
他们带着大把的钞票,到世界各地买买买。而查克则瞅准时机,在全球各地的免税商店进购香水、名表、皮包等等奢侈品。还聘请漂亮的姑娘做导购,给带来游客的导游发工资。
640
就这样他迅速在全球各地的机场,
建立起免税店,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免税店运营商。
单是1988年,
他就从生意中获利1.55亿美金,
这在当年可是十分惊人的数字。
640
不过这个家伙却并不爱钱,
尤其不爱花钱,
但这样一个不爱金钱,不贪图享受的人,
当初为什么要费尽心思积累财富?
或许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观点可以给出答案:
尘世的成功证明着上帝的恩宠,
经济冲动与宗教情怀可以是相互支持的。
640
拥有巨额财富的查克,
为了更好管理自己的财富,
成立了大西洋慈善基金,
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捐助。
不过他做事却相当低调,
是那种刻意匿名的“隐士型”慈善家,
捐助上百亿,
却几乎没人知道他的名字。
640
首先为了避开美国法律关于基金会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他跑到远离美国本土的百慕大群岛注册。
注册基金会的名字,没有使用查克·费尼或与他相关的人的名字。
他甚至要求基金会的员工不告诉家人自己在哪里工作。
根据他的苛刻要求,接受捐赠的机构不能为他放置一块铭牌。
捐赠的受益者大多不知道资金的来源,知情者则必须签订保密协议:若向外界透露有关消息,资助将停止。
640
如此苛刻的隐性捐助,甚至一度让受捐5.88亿美金的康奈尔大学相当苦恼,当时的校长罗德先生说:我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向董事会解释,这笔钱并非来路不明,它也不是来自黑手党或者恐怖分子···
640
这样的隐性慈善事业,
一做就是几十年,
直到1997年,
全球奢侈品免税产业开始降温,
查克也决定激流勇退。
他的免税购物连锁店
被法国奢侈品巨头以35亿美金收购。
这样重大的收购案,
免不了重要信息的披露,
公众这时候才知道,
查克的股份已经转交
大西洋慈善基金会,
他捐赠的数额竟然远超麦克阿瑟、洛克菲勒
等家族设立的鼎鼎大名的基金会。
全球慈善界已然震惊···
640
此后,隐姓埋名做慈善显然已无法实现,
但他和他的慈善基金会仍然保持低调。
不专门发布捐助消息;
拒绝设立各式铭牌;
资助建设的大楼不能用他的名字命名。
对此他说:
“谁建起楼房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楼房能建起来。”
640
爱尔兰著名传记作家康诺,被这位隐形富豪打动,他跟随查克两年写出了《不是亿万富豪的亿万富豪:查克·费尼如何秘密地聚财和散财》
查克说:“上帝那里没有银行,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诞生,最后又孑然而去,没有人能带走自己一生苦苦经营的财富与盛名!”
“人们习惯于赚钱,成为富人对大多数人都很有吸引力。我并不是要去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我只是相信,如果人们能为公益事业提供捐助,他们将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
640
或许正是这样的行为和话语,带动美国互联网科技和金融界的巨富,纷纷裸捐。
在记者的采访报导中,巴菲特和盖茨也承认自己将查克视作模范、榜样。
640
目前,查克正以每年4亿美元的速度“散财”。最终他的基金会将捐出80亿美金,(约560亿人民币)。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需要帮助,因此,捐助来不得半点儿延误。
他笑着发誓说:“这钱要是不能花掉,我死了都不能瞑目。”
640
他懂多国语言,
没事就到世界各地转,
自主选择慈善项目。
向越南儿童提供交通安全基金
640
为澳大利亚癌症研究及菲律宾面瘫儿童整形手术提供费用。
640
建立“微笑行动”基金,为发展中国家的腭裂儿童做手术提供免费的医疗费用。
有一次,他在一处候诊室里见到了一名准备接受手术的女孩,女孩用手掩着嘴,掩饰不住激动与期望。“做完手术后,她微笑着,似乎在说‘我现在再也不是你以前看到的那个样子了’。”查克说,他在这样的时刻才会觉得,财富是有价值的。
640
他还为古巴的培训医生购买大量医疗用品,为控制非洲的瘟疫和疾病注入巨额资金,这样的慈善事业不胜枚举。
640
今年,查克本人将完成自己所有的捐赠,他的大西洋基金会也会在2020年,结束使命。
640
不过跟许多富豪
死后才将财产捐出的行为不同,
查克更愿意在生前看到,
这些钱去了哪里,
它们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因而每一笔钱投向的慈善项目,都会持续跟踪。
640
对于将金钱留给后代的行为,
查克也非常不赞同,
“如果富人手握财产传给下一代,
这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今天的钱就应该解决今天的问题,
后代有什么问题,
应该由自己来解决。”
640
为什么要捐掉所有财富?
因为,
裹尸布上没有口袋。

2017年10月20日星期五

習近平美丽“新時代”思想呼之欲出

http://www.sohcradio.com/b5/2017/10/20/Art1177769.html

《一九八四》议题 及小说的构想来源

议题[编辑]

民族主义[编辑]

《一九八四》把奥威尔的《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的主题扩大了[51],其关于形容某些政治势力背后的现象的词汇较为缺乏。在《一九八四》中,党针对这一点,创造了“新语”这一人造语言。
  • 正面民族主义(Positive nationalism):大洋国人对老大哥永恒的爱;新托利主义、凯尔特族爱国主义英以主义,都由爱这一情绪界定。
  • 负面民族主义(Negative nationalism):大洋国人对果尔德施坦因永恒的憎恨;斯大林主义、仇英心理、反犹太主义,都由仇恨这一情绪界定。
  • 转向民族主义(Transferred nationalism):演说家在句子中间把大洋国的敌人改变;群众的仇恨瞬间转到新的敌人身上。转向民族主义能迅速把感情针对的对象由一个转至另一个(例如共产主义和平主义、阶级感情)。仇恨周间的集会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原本敌人是欧亚国,但当演说家突然把敌国的名字在一句话间改变后,群众随即发狂和破坏反新盟国(欧亚国)的海报,群众中很多人还说这一定是他们新敌国(兼旧盟国)——东亚国的特务干的。虽然群众内很多人在集会前张贴海报,但他们却在敌国改变了后认为敌国一直是东亚国。

审查[编辑]

《一九八四》的一个主要议题是审查制度[52],在《一九八四》中的真理部尤其明显,其会把照片和公众档案修改,以除去“非人”(如已被党逮捕并决定从历史中抹去的人)[53][54]:94。在电幕中,所有物品的生产数字都被夸张化(或只被改掉),以显示出大洋国的经济正在不断增长,但很多时候现实并不像电幕所宣称的一样。大洋国的居民亦不断接收到从战场发来的胜利信息,但是居民们所接收的资讯无从证伪,因为大洋国官方控制了所有的信息发布。奥威尔曾指出:“在幼年时,我就注意到报纸上所报导过的任何事情不会永远正确[55]。”

监控[编辑]

大洋国的居民,尤其是外党成员,没有真正的隐私。他们许多人住在配有双向式电幕的公寓,所以任何时候,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声一言都能被监视或被监听。类似的电幕亦被安装在工作及公共场所。政府还会在书面信件传递之前打开和阅读它的内容。思想警察亦会雇用装成正常公民的卧底,报告任何具有颠覆倾向的人[56]。儿童亦被鼓励向政府举报可疑人士,以至他们的父母。无所不在的监视控制了大洋国的居民,如“不当的面部表情”那么小的叛乱迹象,都有可能令自身被逮捕和监禁。因此,居民(特别是党员)被迫服从党的命令。

服从与自由意志[编辑]

大洋国要求所有人民都对老大哥及党绝对服从,变成完全任人鱼肉的奴隶。在友爱部内,温斯顿必须以爱老大哥的情感取缔对他的恨。因此他须先后在身体上、精神上“改造”自己,然后再出卖朱莉娅,失去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对朱莉娅的忠诚[57]。朱莉娅的反叛比温斯顿的更直觉和直率。她也知道党为什么要采取政策限制性行为:通过将性行为化作政治义务此一手段,来使人民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把相关的不满转移至敌人身上。为此温斯顿和朱莉娅会在他们的幽会中发生性关系[57]

新话法则附录[编辑]

“新话法则”是附在小说后面的学术文章。它描述了新话的发展,党所创造的简约人造语言会令“其他的思想形式不可能出现”,使思想和行动与英社的原则一致。
奥威尔曾在《我为什么写作》中写到:“若要写出不绕弯的言语,那人就必须无所畏惧地思考;如果某人思考得无所畏惧,那么他就已经不算是政治正统了[57]。”在《一九八四》,党为了政治目的而创造了“新语”这一人造语言,其扭曲和破坏了原本语言的意思,并令所有不符合英社原则的旧语言与过去曾使用它的伟大作品一起消灭。“新语”此一构想是基于当时许多著者针对语言所提出持有的理论——思想是建基于言语背后的意思,因此若某一种语言不具有表达某种思想的字词,那么使用者就不可能拥有某种思想[57]
“收录新话法则是否意味着《一九八四》存有一个有希望的结局”这一论点仍是受到一定争论,因为它在标准英语中提到党、英社、新话等事物时会用过去式。故此一些评论家认为,对于新话法则的作者而言,新话和极权主义的政府亦是过去发生的事,抱有此想法的评论家有阿特伍德(Atwood)[58]、本斯特德(Benstead)[59]、米尔纳(Milner)[60]、品钦(Pynchon)[61]等。

小说的构想来源[编辑]

《一九八四》使用了苏联人的生活以及英国的战争境况作为其主题的来源。美国制片人谢德尼·谢尔顿(Sidney Sheldon)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写信给奥威尔,对其表示有兴趣把《一九八四》改编并搬上百老汇的舞台。奥威尔其后把在美国的上演权卖给谢尔顿,并解释说他写下《一九八四》的根本目的是想像斯大林政府统治英国社会后的后果:
天下三分成三个大国这一设定是基于1944年的德黑兰会议,奥威尔相信“斯大林、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会议上)有意识地瓜分整个世界[15]。”
在温斯顿·史密斯的审讯间,用以折磨他的“2 + 2 = 5”,是苏联共产党用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口号,它是用以鼓励人们用四年来实现五年计划。莫斯科当时的房子前方、广告牌、电灯和其他地方,都能看见这一个口号[63]
大洋国的盟国从东亚国转为东亚国后,历史便随即改写这一点,是基于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关系变化。两国在1939年签署《德苏互不侵略条约》之前,经常公开且激烈地批评对方。但在签署条约以后,苏联新闻界便不允许批评德国,直到1941年纳粹入侵苏联新闻界。并且停止引用先前政党的路线作参考,包括大多数非俄罗斯共产党但倾遵循俄罗斯路线的人。奥威尔在他所写并收录在《左派背叛》的一篇文章中,批评英国共产党支持该条约。“1939年8月的‘希特勒 - 斯大林协定’令苏联的外交政策180度大转变。对于许多像格兰茨这样已经把他们的信念投放在建设人民阵线政府以及俄罗斯、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和平集团的同路人而言,这样的改变实在是太大了。”[64]
艾曼纽·果尔德施坦因是基于托洛茨基的形象来描写。戈德斯坦的书类似于托洛茨基所写并出版于1936年的《革命背叛》(The Revolution Betrayed),它对苏联进行了高度批判性的分析[65]:58。两分钟仇恨所播放关于戈德斯坦的影像中,他被形容为变成了一只羊。此形象是参考苏联电影的宣传片,它使用了“电影眼”(Kino Eye)这一蒙太奇技巧把托洛茨基变成山羊[66]。格温妮丝·罗伯茨(Gwyneth Roberts)认为,戈德斯坦的性格亦有一部分是基于西班牙马统工党的领导者安德烈斯·宁,他曾与奥威尔一同在内战中并肩作战,并相信斯大林背叛了革命,后来他被俄罗斯的特务所暗杀[57]
老大哥“全在”的形象,与斯大林或希特勒所建立的个人崇拜相似[65]:134
大洋国的广播强调了生产数字,就像苏联的工厂一样:凡在工厂创纪录的人,都会专门褒扬他。其中最著名的是阿列克谢·斯达汉诺夫,据称他在1935年创造了煤矿开采的记录。
仁爱部的折磨是基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在审讯中所使用的程序。包括使用橡胶警棍、禁止把手放进口袋里、留在明亮的房间几天、通过利用愤怒的啮齿动物来折磨受审者,以及在受审者的身体崩溃后,对其显示一面镜子[67]。书中人们的孩童“以眼侦敌”等行为是基于苏联在1936-1938年的大清洗,当时的年轻人遭鼓励四处搜索“人民公敌”。奥威尔知道有关帕夫利克·莫罗佐夫的故事:在宣传版本的故事中,这位时年13岁的男孩向当局告发其父亲,随后被他的家人报复杀害。最后苏联政府宣扬其为烈士,并设立了帕夫利克的塑像[68]:158
在大洋国的随机轰炸是基于V-1导弹。在1944 - 1945年间,这一种导弹随机在英国投下。
思想警察的形象是基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其会因人们任意的“反苏联”言论而把该人逮捕[69]犯罪思想是基于日本战时的秘密警察——宪兵队,其会因某人拥有“不爱国”的思想而把其逮捕。奥威尔曾预测苏联的各组织和机构会不断把自身的名称像大洋国般简化,小说中亦常出现类似苏联和纳粹德国会使用的缩写:真理部简化为真部、英国社会主义简化为英社。苏联把全联盟列宁主义青年共产主义联盟简称为苏联共青团;纳粹德国则把秘密国家警察(Geheime Staatspolizei)简称为盖世太保(GESTAPO)[70]:89
“思想犯罪者”艾朗森、锺斯和鲁瑟福的口供是基于20世纪30年代的摆样子公审,其中包括由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列夫·鲍里索维奇·加米涅夫所作的捏造口供,他们被纳粹政府所收买,以破坏托洛斯基所指导的苏联政权。
“在遮阴的栗树下”这首歌是基于一首叫“Go no more a-rushing”的老旧英语歌曲,这首歌早已在1891年出版,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流行歌曲。亦拥有与歌词相对的指定动作,如当唱到“chest”(胸膛)时把自己的手放在胸膛上。格伦·米勒在1939年演唱并录制了这首歌。[71]
在头一张20世纪30年代中期拍的照片中显示,叶若夫正在与斯大林同行;1940年叶若夫被处决后,苏联检查员随即把照片修改,移除了他。[72]叶若夫因此变成了“非人”
“仇恨”(两分钟仇恨及仇恨周)的灵感来自于斯大林主义时期各党派机构不断主办的集会,他们往往在当班时间开始前用很短的时间来跟工作者说一些鼓励的说话(两分钟仇恨)。但也可能持续几天,如在纪念十月革命的年度庆祝活动(仇恨周)。
奥威尔所虚构的“新语”、“双重思想”、“真理部”在苏联和纳粹德国的新闻界中都有所应用[73]。他改写了苏联的意识形态话语,以确保公开言论免受到当局的质疑[74]
温斯顿·史密斯的工作——“修正历史”(和非人这一构想)是基于斯大林主义的一些惯例:在集体照片中把一些已“倒下”的人喷绘,并在书和报纸中删除提及他们的内容[75]。其中一个著名例子就是苏联百科全书原本有一条关于贝利亚的条目。他在1953年“倒下”并被处决后,拥有苏联百科全书的研究所都被送了一篇关于白令海峡的条目,并要求把它粘贴在关于贝里亚的条目之上[76]
老大哥的“每日一令”的灵感是来自斯大林同名的定期战时责令。斯大林亦把其责令(以及他的战时讲话)汇编成书——《关于苏联的伟大卫国战争》(Great Patriotic War of the Soviet Union),这一本书已以英语的形式出版。[77][78]如同老大哥的“每日一令”,斯大林在他的责令中亦会经常称赞具英雄气质的人[79],像温斯顿·史密斯所虚构并用以“纠正”(制造)老大哥的“每日一令”的奥吉伟同志般。
大洋国的口号“我们的幸福新生活”,是基于斯大林于1935年所发表的声明,其后亦成为了苏联共产党的口号“生活变得更好了,同志们;生活变得更愉快。”[69]
在1940年,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出版了《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它描述了一个“仁慈的秘密社会”发现了一个会沿着人类的发展方针重塑人类语言和现实的世界。故事的结尾附带了一个附录去描写该项目的成功。博尔赫斯的故事所涉及的范畴跟《一九八四》类似,包括认识论、语言和历史。[80]

反响[编辑]

《一九八四》的首版正式面世时,便随即受到评论家维克多·萨登·普里切特的好评。他于英国政治及文化杂志《新政治家》中指出:“我不认为我读过一本比《一九八四》更可怕压抑的小说,但由于其原创性、悬念性、所带给人的愤慨,以及阅读起来的速度,使人根本不能把书放下[81]。”珀西·霍华德·纽比则在《听众》杂志中评论《一九八四》为:“自《机场》(The Aerodrome,由雷克斯·华纳所创作)以来,最抢手的英国政治小说[82]。”《一九八四》亦受到像罗素福斯特、尼科尔森般的著名人士的赞赏[82]。与以上评价相反,爱德华·谢克斯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中评论《一九八四》时,不但没有赞扬它,反而轻视之,认为它“破灭了所有悲观的预言[82]。”鲁益师亦同样对《一九八四》作出了批评,认为党对性的看法,以至温斯顿跟裘利亚的关系,都缺乏一定的可信度,内容设定亦不但“令人不感到悲惨,反而令人作呕[83]。”
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著者奥尔德斯·赫胥黎曾于1949年写信给奥威尔,在信中赞扬《一九八四》为一本“优秀且令人深刻的重要著作”,但仍同时认为《一九八四》中对极权主义的预测是错误的,因为其认为统治阶级会更倾向使用“软实力”去控制人民:“一只皮鞋能否永远踩在一张人脸上是值得商榷的,而我则更倾向相信统治阶级会采取一种较少攻击性和破坏性的方式管治人民,并以此满足对权力的欲望,如同我所写的《美丽新世界》般[84]:157。”

影响[编辑]

《一九八四》对现今英语的影响仍然存在。老大哥101室思想警察犯罪思想非人忘怀洞双重思想新话这些概念已普遍用于代表极权主义。双言巧语(Doublespeak)以及团体迷思(groupthink)都是双重思想(doublethink)的进一步完善版本。“奥威尔式的”(Orwellian)此一形容词则代表“乔治·奥威尔的著作特征及相关的联想”,特别是《一九八四》。在一字末端加上“-speak”(比如“mediaspeak”)的做法亦源于此一小说[85]。奥威尔也因《一九八四》,而使得他的名字永远跟1984年有关。安东宁·姆尔科斯于1984年7月发现的小行星便命名为奥威尔(11020 Orwell)。

名言[编辑]

  •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英社党口号。
  •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 “老大哥在看着你!”
  • “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主角在日记上写下的字句。
  • “思想罪不会带来死亡;思想罪本身就是死亡。”
  • “历代统治者都要他们的人民对客观世界接受一种不切实际的看法。”
  •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
  • “如果有希望,他就在群众身上。”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