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阶段(1618-28)[编辑]
掷窗事件[编辑]
自1526年开始,因联姻关系波希米亚国王由哈布斯堡家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任。1583年帝国皇帝兼波希米亚国王鲁道夫二世将宫廷搬到波希米亚的布拉格,并对于当地的新教徒采取宽容态度[25]。1611年鲁道夫二世的弟弟马提亚斯继位,1617年他安排堂兄斐迪南二世担任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残酷的禁止和迫害新教。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人们在图恩伯爵的率领下冲进王宫,将斐迪南二世派来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是为布拉格抛窗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
全面反奥[编辑]
1619年3月马提亚斯在维也纳病死,斐迪南二世继承帝位。同年6月波希米亚起义军进入奥地利公国境内,兵临维也纳城下。斐迪南二世逼于形势,在表面上假意答允进行谈判,实际上在暗地里向天主教同盟求助,并答允将来把普法尔茨选帝侯的爵位转让予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一世,以换取天主教同盟出兵相助。不久,天主教同盟即出兵二万五千人,并赞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大量金钱。起义者被逼于该年八月退回波希米亚,而波希米亚议会亦于该月选出信奉新教的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皇帝反攻[编辑]
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波希米亚国王,斐迪南当然不能容忍波希米亚人自行选出对立国王,于是在解除维也纳之围后随即出兵反攻,而天主教同盟之一的西班牙亦出兵进攻普法尔茨。1620年11月8日,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联军在白山战役与蒂利伯爵所统率的天主教同盟军决战,联军虽占有地利,但因装备落后,终为天主教同盟军所败,腓特烈五世被逼逃亡荷兰,而波希米亚则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波希米亚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主之手。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更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蒂利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为结束。
奥斯曼加入[编辑]
到了1620年摩尔达维亚权贵战争已接近尾声,摩尔达维亚大公卡斯帕·格拉齐亚尼企图脱离奥斯曼统治,并和波兰立陶宛联邦结盟,他认为被波兰统治好过被土耳其人管治,此举令奥斯曼出兵摩尔达维亚,波立联邦国王齐格蒙特三世亦出兵支援,最终引发了波兰-奥斯曼战争(1620-1621),波立联邦军队指挥官若乌凯夫斯基于9月带兵入摩尔达维亚,并于楚措拉和土耳其军队遭遇并战斗,即楚措拉战役,波军大败,若乌凯夫斯基被杀,在苏丹奥斯曼二世带领下土耳其军队自摩尔达维亚乘机挺进至波立联邦边界。1621年波兰将军扬·卡罗尔·霍德凯维奇于霍腾成功击败土耳其军队,最终波兰和鄂图曼帝国签订条约结束战争。
丹麦阶段(1625-29)[编辑]
哈布斯堡与其反对者[编辑]
虽然捷克阶段的战事以奥地利获胜暂时告终,但法国并不能容忍查理五世时期的哈布斯堡帝国复活;而荷兰则于1621年与西班牙开战,至此仍未结束。英王詹姆士一世则担心其女婿普法尔茨选帝侯腓特烈五世的命运;丹麦和瑞典则不愿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再度在全国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本来只是波希米亚人民反对神圣罗马帝国欺压的起义战演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枢机主教黎塞留提议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由此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1623年一贯主张支援奥地利的奥利瓦雷斯公爵成为西班牙首相,于是西班牙参战的力道急速攀升,也造就1627年之前西军的一连串胜利。
丹麦出兵[编辑]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日耳曼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日耳曼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26]。
由于萨克森统治了上萨克森行政圈和下萨克森行政圈的勃兰登堡,在波希米亚和普法尔茨的战役中,这两个帝国圈都保持中立。然而,弗里德里希在1623年的证词意味着萨克森的约翰·格奥尔格和加尔文主义者勃兰登堡选帝侯格奥尔格·威廉开始担心斐迪南打算收回目前由新教徒持有的前天主教主教区。当蒂利在1625年初恢复罗马天主教哈尔伯施塔特教区时,这些担忧似乎得到了证实。
作为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四世也是下萨克森行政圈的成员,而丹麦经济则依赖波罗的海贸易和通过厄勒海峡的交通费。1621年,汉堡接受了丹麦的“监督”,而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成为吕贝克、不来梅和维尔登的联合行政长官;占有确保了丹麦对易北河和威悉河的控制[27]。
斐迪南曾用从波希米亚叛军手中没收的地产向华伦斯坦支付对弗里德里希的支持,现在他与他签订了在类似基础上征服北方的合同。1625年5月,下萨克森州议会选举克里斯蒂安作为他们的军事指挥官,尽管并非没有抵抗。萨克森和勃兰登堡将丹麦和瑞典视为竞争对手,并希望避免任何一方卷入帝国。由于德意志的冲突成为法国与其在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竞争对手之间更广泛斗争的一部分,谈判和平解决方案的尝试失败了[5]。
在1624年6月的贡比涅条约中,法国同意资助荷兰对西班牙的战争至少三年,而在1625年12月的海牙条约中,荷兰和英国同意资助丹麦对帝国的干预[k]。希望建立一个更广泛的联盟来对抗斐迪南,荷兰人邀请法国、瑞典、萨沃伊和威尼斯共和国加入,但它被事件所取代[29]。1626年初,该联盟的主要缔造者红衣主教黎塞留在国内面临新的胡格诺派叛乱,在三月的蒙松条约中,法国退出了意大利北部,西班牙之路被重新开辟[30]。
荷兰和英国的补贴使克里斯蒂安能够制定雄心勃勃的三部分竞选计划;当他率领主力沿着威悉河而下时,曼斯菲尔德将在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和黑森-卡塞尔的莫里斯领导的部队的支持下攻击马格德堡的华伦斯坦。进步很快就崩溃了。曼斯菲尔德于4月在德绍桥被击败,当莫里斯拒绝支持他时,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回到了沃尔芬比特尔,不久后他死于疾病。8月,丹麦人在卢特遭到全面围攻,曼斯菲尔德的军队在11月去世后解散[31]。
克里斯蒂安的许多德意志盟友,如黑森-卡塞尔和萨克森,对取代丹麦的帝国统治几乎没有兴趣,而海牙条约中商定的补贴也很少得到支付。英格兰的查理一世允许克里斯蒂安招募多达9,000名苏格兰雇佣兵,但他们需要时间才能到达,虽然能够减缓华伦斯坦的前进速度,但不足以阻止他[32]。到1627年底,华伦斯坦占领了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和日德兰半岛,并开始计划建造一支能够挑战丹麦控制波罗的海的舰队。他得到西班牙的支持,这为西班牙提供了开辟另一条战线对抗荷兰人的机会[33]。
1628年5月,他的副手冯·阿尼姆围攻施特拉尔松德,这是唯一拥有足够大造船设施的港口,但这使瑞典卷入了战争。古斯塔夫·阿道夫国王向施特拉尔松派遣了数千名苏格兰和瑞典军队,由亚历山大·莱斯利指挥,他也被任命为总督[34]。冯·阿尼姆被迫于8月4日解除围攻,但三周后,克里斯蒂安在沃尔加斯特再次失利。他开始与华伦斯坦谈判,尽管他最近取得了胜利,但他担心瑞典干预的前景,因此急于达成和平[35]。
由于曼托瓦王位继承战争的爆发,奥地利的资源紧张,华伦斯坦说服斐迪南同意在1629年6月的吕贝克条约中相对宽松的条款。克里斯蒂安保留了他在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的德意志财产,以换取放弃不来梅和弗登,并放弃对德意志新教徒的支持。虽然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保留到1864年[l],但这实际上结束了其作为主要北欧国家的统治[36]。
再一次,用来取得胜利的方法解释了为什么战争没有结束。斐迪南付钱给华伦斯坦,让他没收庄园,从城镇勒索赎金,并允许他的手下掠夺他们经过的土地,无论它们属于盟友还是对手。1628年初,当斐迪南废黜世袭的梅克伦堡公爵并任命华伦斯坦为他的位置时,对这种策略和他日益增长的权力的愤怒达到了顶点。尽管反对这一法案的行为团结了所有德意志亲王和王公,不分宗教,但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因获得普法尔茨而受到损害。虽然新教徒希望恢复弗里德里希并将立场恢复到1618年,但天主教联盟只主张1627年之前的立场[37]。
1629年3月,斐迪南因成功而过于自信,通过了一项归还法令,要求归还1555年后从天主教堂夺取的所有土地。虽然从技术上讲是合法的,但在政治上却是极其不明智的,因为这样做会改变德意志北部和中部几乎每一个州的边界,否认加尔文主义的存在,并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一直没有显著存在的地区恢复天主教。斐迪南深知所有相关的亲王都不会同意,他使用了帝国法令的手段,再次声称他有权在未经协商的情况下修改法律。这种对“德意志自由”的新攻击确保了持续的反对并破坏了他先前的成功[38]。
瑞典阶段(1630-34)[编辑]
瑞典南下[编辑]
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从而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
在瑞典与波兰-立陶宛的战争期间,古斯塔夫在过去的几年里对他的军队进行了重组和现代化,由他的天主教堂兄西吉斯蒙德统治,西吉斯蒙德是瑞典王位的宣称者,并得到了帝国辅助部队的支持。由于只有像黑森-卡塞尔这样的少数新教国家仍然公开反对巩固帝国权力,这使得瑞典成为黎塞留最明显的盟友,黎塞留的政策是“阻止西班牙的进步进程”,并“保护她的邻国免受西班牙人的侵害”压迫”[39]。由于法国资源在意大利被束缚,他帮助谈判了1629年9月瑞典和波兰之间的阿尔特马克休战协议,使古斯塔夫斯得以自由参战。部分是出于支持他的新教共同宗教主义者的真正愿望,例如克里斯蒂安,他还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在波罗的海贸易中的份额,这为瑞典提供了大部分收入[40]。
在与皇帝谈判失败后,古斯塔夫于1630年6月率领近18,000名瑞典军队登陆波美拉尼亚。他以施特拉尔松德为桥头堡,沿着奥得河向南向斯德丁进军,并胁迫波美拉尼亚公爵波吉斯瓦夫十四世与他的对手西吉斯蒙德结盟,以确保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利益[41]。结果,波兰人将注意力转向俄罗斯,发动了1632年至1634年的斯摩棱斯克战争[42]。
然而,瑞典对德意志广泛支持的期望被证明是不切实际的,到1630年底,他们唯一的新盟友是马格德堡行政长官克里斯蒂安·威廉,他的首都被蒂利围攻[43]。尽管帝国士兵对他们的领土造成了破坏,但萨克森和勃兰登堡在波美拉尼亚都有自己的野心,这与古斯塔夫的野心发生了冲突。以前的经验还表明,邀请外部势力进入帝国比让他们离开更容易[44]。作为回应,古斯塔夫将他的部队向南移动到勃兰登堡,洗劫了库斯特灵和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而5月的洗劫马格德堡被证明是一种强大的招募工具。
黎塞留再一次利用法国的财力来调和瑞典人和德意志人之间的分歧。1631年的巴瓦尔德条约为瑞典人及其新教盟友(包括萨克森和勃兰登堡)提供了资金。这些款项每年总计400,000帝国塔勒,即100万里弗,再加上1630年的额外120,000帝国塔勒。虽然不到法国国家总预算的2%,但占瑞典预算的25%以上,并允许古斯塔夫支持一个36,000人的军队[45]。他于1631年9月在布赖顿费尔德取得重大胜利,然后在1632年4月在雷恩取得重大胜利,蒂利在那里战死[46]。
大败皇帝[编辑]
蒂利死后,斐迪南再次求助于华伦斯坦,华伦斯坦意识到古斯塔夫过度扩张并在菲尔特站稳了脚跟,在那里他可以威胁到他的补给线。战争中最大规模的战役发生在8月下旬,当时对城外帝国营地的一次进攻被血腥击退,这可以说是古斯塔夫在德意志战役中犯下的最大错误[47]。两个月后,瑞典人和帝国人在吕岑会面,双方伤亡惨重;一些瑞典部队损失超过60%,而华伦斯坦的副手帕彭海姆和古斯塔夫斯本人则被杀[48]。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时,华伦斯坦撤退,放弃了他的大炮并受伤[48]。尽管他们输了,这让瑞典人声称胜利,尽管结果仍然存在争议[49][50]。
古斯塔夫死后,瑞典的政策由他极其能干的首相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指导。1633年4月,瑞典人和他们的德意志盟友在法国人的资助下成立了海尔布隆联盟,并于7月在奥尔登多夫击败了由巴伐利亚将军布隆克霍斯特-格隆斯菲尔德领导的帝国军队[51]。吕岑战役严重影响了华伦斯坦的声望,而他的国内反对者则声称他未能支持布隆克霍斯特-格隆斯菲尔德。1634年2月,斐迪南皇帝下令逮捕他,再加上他准备改变立场的谣言;25日,他在埃格被自己的军官暗杀[52]。
失去华伦斯坦和他的组织使斐迪南皇帝依赖西班牙获得军事支持,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重新打开西班牙之路以对抗荷兰人。这意味着战争的焦点现在转移到了莱茵兰和巴伐利亚。1634年9月2日,新任命的西班牙尼德兰总督奥地利红衣主教斐迪南在意大利召集了一支18,000人的军队,并于1634年9月2日在多瑙沃特遇到了15,000人的帝国军队。三天后,他们在诺德林根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摧毁了瑞典在德意志南部的权力并导致他们的德意志盟友叛逃,他们现在试图与皇帝和解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莱希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后来因为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猜妒,遭其派刺客暗杀[53]。
皇帝再度反攻[编辑]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第一次诺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 - 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
法国阶段(1635-48)[编辑]
法国出兵[编辑]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兰西王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因为自身是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决定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法国-瑞典阶段。
通过触发法国的直接干预,讷德林根战役扩大了冲突而不是结束冲突。黎塞留为瑞典人提供了新的补贴,雇佣了萨克森-魏玛的伯纳德率领的雇佣军在莱茵兰发动进攻,并于1635年5月正式向西班牙宣战[54]。几天后,德意志各州与斐迪南达成了布拉格和约;作为撤回归还法令的回报,海尔布隆和天主教联盟解散并由一支帝国军队取代,尽管萨克森和巴伐利亚保留了对自己军队的控制权。这通常被视为战争不再主要是德意志之间的宗教冲突的时间点[55]。
1635年3月,一支法国军队进入瓦尔泰利纳,再次切断了西班牙控制的米兰与帝国之间的联系[56]。5月,他们35,000人的主力军队入侵西班牙尼德兰,但在17,000人因疾病和逃兵而伤亡后,于7月被迫撤退。1636年西班牙攻势到达法国北部的科比,随后由于缺乏补给迫使他们撤退,虽然这在巴黎引起了恐慌,但这种危机并未再次发生[57]。在1636年3月的维斯马条约中,法国正式加入战争以支持瑞典,瑞典失去了古斯塔夫国王获得的大部分领土以及他们的税收,使其越来越依赖法国的融资[n]。1636年6月,在布拉格和约之后,它的大多数德意志盟友在约翰·巴内尔的带领下进入了勃兰登堡,并于10月4日在维特斯托克战役中击败了一支帝国军队,重新确立了他们在德意志东北部的主导地位[59]。
斐迪南二世于1637年2月去世,其子斐迪南三世继位,他的军事地位日益恶化。1638年3月,伯恩哈德在莱茵费尔登摧毁了一支帝国军队,而他在12月夺取了布莱萨赫,确保了法国对阿尔萨斯的控制并切断了西班牙之路。10月,冯·哈茨费尔特在弗洛托击败了一支瑞典-英国-普法尔茨联军,但马蒂亚斯·加拉斯率领的主要帝国军队将德意志东北部交给了瑞典人,无法在受灾地区维持生计[60]。1639年4月,巴内尔在开姆尼茨击败了萨克森人,然后于5月进入波希米亚[61]。为了挽回局面,斐迪南将皮科洛米尼的军队从蒂永维尔转移,结束了奥地利和西班牙之间的直接军事合作[62]。
西班牙的奥利瓦雷斯要求和平的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在聘请波兰辅助人员的尝试被证明不成功之后[63]。切断西班牙之路迫使马德里通过海上重新补给他们在佛兰德的军队,1639年10月,一支大型西班牙车队在唐斯战役中被由马腾·特伦普率领的荷兰舰队摧毁[64]。荷兰对他们在非洲和美洲的领地的袭击在葡萄牙引发了骚乱,后来成为西班牙帝国的一部分,再加上重税在葡萄牙和加泰罗尼亚引发了叛乱[65]。在法国人于1640年8月占领阿拉斯并占领阿图瓦之后,奥利瓦雷斯认为是时候接受荷兰独立并防止佛兰德的进一步损失。西班牙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力量,但不能再补贴斐迪南,影响了他继续战争的能力[66]。
法国获胜[编辑]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1643年5月,年仅21岁的第四代孔代亲王在罗克鲁瓦战役中打破西班牙大方阵的不败神话。
丹麦再次参战[编辑]
伯恩哈德于1639年7月去世后,他的部队加入了巴内尔的瑞典军队,在威悉河沿岸进行了一场无效的战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641年1月对雷根斯堡的帝国议会的突然袭击[67]。巴内尔被迫撤退,于5月抵达哈尔伯施塔特,并在此死去。尽管6月在沃尔芬比特尔击败了一支帝国军队,但他的大部分德意志军队因缺乏薪水而叛变[68]。11月连纳特·托斯滕森带着7,000名瑞典新兵和足够的现金来满足叛乱分子的到来挽救了局面[69]。
法国于1642年1月在肯彭取得胜利,随后在1642年10月布莱登菲尔德战役中,托尔斯滕森对由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威廉率领的帝国军队造成近10,000人伤亡。12月对莱比锡的占领使瑞典人在德意志有了一个重要的新基地,尽管他们未能占领弗赖堡,到1643年[70],撒克逊军队已被缩减为几个孤立的驻军[71]。斐迪南承认他不能再通过军事手段实现自己的目标,但希望通过继续战斗来阻止帝国加入与法国和瑞典的谈判,让他个人代表整个帝国。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进攻日耳曼南方之际,向瑞典宣战。丹麦曾于1644年击败瑞典与荷兰的联合舰队,但其后丹麦海军却被重新组建的瑞荷联合舰队全歼。在经过三年(1643年-1645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72]。
黎塞留于1642年12月去世,随后路易十三于1643年5月14日去世,留下他五岁的儿子路易十四为国王,这似乎让停战更容易实现。然而,黎塞留的政策由他的继任者红衣主教马萨林延续,而法国在阿尔萨斯的胜利使他能够重新专注于在荷兰对西班牙的战争。5月19日,孔代在罗克鲁瓦战役大胜西班牙人[73]。尽管他的成功没有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重要,由于它对西班牙对荷兰南部的控制没有立即影响,而且在罗克罗伊被俘的西班牙退伍军人很快被交换,它结束了从低地发动另一次入侵法国的所有机会[74]
孔代无法充分利用罗克鲁瓦战役的部分原因是影响所有战斗人员的因素。25年战争造成的破坏意味着军队在觅食上花费的时间多于战斗,这迫使他们变得更小、更具机动性,并且更加重视骑兵。它还缩短了竞选季节,因为收集草料的需要意味着他们开始较晚,并将它们限制在容易供应的地区,通常靠近河流[75]。此外,法国人在11月在图特林根被弗朗茨·冯·梅西率领的巴伐利亚帝国军队摧毁后,不得不在德意志重建军队[76]。
在罗克鲁瓦战役之后不久,斐迪南邀请瑞典和法国参加威斯特伐利亚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的和谈[77],但当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封锁汉堡并增加波罗的海的通行费时,这些谈判被推迟了[78]。这严重影响了荷兰和瑞典的经济,1643年12月,瑞典人通过入侵日德兰半岛开始了托斯滕森战争,荷兰人提供了海军支持。斐迪南召集了一支由加拉斯率领的帝国军队从后方攻击瑞典人,这是一个灾难性的决定。1644年5月,托尔斯滕森离开弗兰格尔完成丹麦战争,进军帝国;加拉斯无法阻止他,而丹麦人在1644年10月在费马恩战败后寻求和平[79]。
1644年8月,法国和巴伐利亚军队在为期三天的弗莱堡战役中相遇,双方伤亡惨重,但通常被视为巴伐利亚的微弱胜利。他的损失使马克西米利安确信这场战争无法再获胜,他现在向斐迪南施加压力以结束冲突[80]。11月和谈重启后不久,加拉斯的帝国军队解体,残余部队撤退到波希米亚,1645年3月,他们在扬考被托尔斯滕森分散[81]。5月,弗朗茨·冯·梅西领导的巴伐利亚军队在赫布斯豪森摧毁了一支法国分遣队,随后他于8月在第二次纳德林根战役被击败并被杀[82]。由于斐迪南无法提供帮助,萨克森的约翰·格奥尔格于9月与瑞典签署了为期六个月的休战协议,随后于1646年3月签订了欧伦堡条约,在该条约中他同意在战争结束前保持中立[8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