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The Internet),也称国际互联网或因特网,早已成为我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其影响无法估量,特别是智能手机发明后的广泛使用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所有信息尽在手指。可以说,它几乎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自纸和印刷术发明以来,人类知识传播和信息传递的又一次空前飞跃。
说互联网今年三十而立,指的是在1993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了公共领域,提供大众家庭使用以及各种商用的可能性。电脑网络从无到有,至今已有超过半个多世纪,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冷战时期美国政府的一个科研项目,即现代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1969年10月29日,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名学生程序员使用校园ARPANET机房里的一台电脑,向距离七百公里远的斯坦福校园的一台电脑发送了第一条消息,这是一条仅有两个单词的短信,不过,当第一个单词送到后程序就崩溃了。尽管初次尝试如此步履蹒跚,其意义却异常深远:它标志着革命性的全球电脑网络通信的开始。
自第一条短信送出后,电脑和网络技术一直稳步发展,但价格昂贵,其使用主要限于政府和高教科研等少数几个领域,运用程序仅限于数字计算,文字处理和电邮等几个方面。到上世纪的80年代,电脑技术在硬件和软件等各方面突飞猛进,学术界和科研界也不断创新,互联网所需的基本构件已经到位。 鉴于互联网的学术起源,早期的采用者都是研究机构和大学,其中包括位于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 (CERN)。
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是我们所知的现代互联网(World Wide Web)的最初创意人,当时他是CERN的物理实验室的一名研究人员,互联网的基本构筑是他的研究结果。虽然不久后蒂姆转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继续他的互联网研究课题,CERN在版权上拥有这个构想。1993年4月30日,做为版权拥有者的CERN做出了一个决定:允许全世界任何人使用互联网而无需支付专利费和使用费。 这个决定引发了互联网使用的急剧飙升。 在1993年4月,全世界仅有50台网络服务器,而到了同年的10月,服务器已增至到500多个。
也是在同一年,第一个普及网络的多媒体浏览器出现了:由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 和他在美国国家超级计算应用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 简称NCSA) 的开发团队编写的Mosaic浏览器。 因Mosaic集成不同媒体以及开发人员对错误报告和用户改进建议的快速响应而受到特别赞赏。
可以说,世界自1993年的4月30日之后不再一样。互联网让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浏览散布在全球各地的网站。用户所要做的就是启动“浏览器”程序,展示出来的信息不再限于文字,还有图像、声音和视频。不仅如此,互联网让任何人都可以用图片、视频和声音建立自己的“网站”。 他们甚至可以使用链接词或短语将访问者引导至其他站点,只需单击鼠标即可将不同角落的人类知识库聚放在一起,这成为互联网最具革命性的功能之一。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对后网络时代的报道描述了由互联网连接人数激增驱动的“网络大觉醒”。到1995年底,仅在美国和加拿大就有超过2400万人平均每周花费5小时上网。今天,世界上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使用网络访问数以亿计的活跃网站, 其中一些页面属于史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如亚马逊和谷歌等。在互联网进入公共领域后的三十年里,它彻底改变了我们交流、聚会、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当然,也扩大了宣传和虚假信息的范围,并颠覆了我们的隐私标准。
在此插入一个小花絮:三十年前(1993年)笔者在出席美国信息系统协会的一个年会时,在会议展厅门口亲眼目睹了马克·安德森和他的团队激情洋溢地展示第一代Mosaic浏览器的预发布(Pre-release)。尽管记得当时自己对浏览器的功能非常好奇和震惊,回顾起来却是浑然不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the-world-wide-web-launched-into-the-public-domain-30-years-ag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