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日星期四

歷史的警告:每一場股市的大熱,都潛伏著一場革命!

拿破侖·波拿巴是這樣評價資本市場上那些呼風喚雨的金融家的:「金融家沒有愛國精神,也沒有道理可講,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

「天災」和「人禍」相比,最可怕的還是人禍。而人類所有的「人禍」,包括戰爭、經濟危機、股災等等都是由「貪婪」引起的。所以,人類最大的天敵是貪婪,以及是不勞而獲的本性。

試想:如果每一個人不用去生產創造也能掙到錢,那麼還會有誰腳踏實地的去勞力?當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想著去靠股市發財的時候,這個國家必然出現了非常大的問題。「股熱」之後是「股災」,而「股災」之後必然是社會新秩序的重建。因此:歷史上每一次革命的爆發都跟「股災」有著直接的聯繫!

誠然,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些「人禍」也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必須有一部分人要站出來充當了犧牲品!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英國、法國、美國的幾場股災,看看是不是能找到現在的影子?

雖然股市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共和國就出現了,但起初的股市就是股權交易場所,股票就是入股證明,持股人享有企業的利潤分配權。

把股市作為投機套利場所始於1602年的荷蘭。從此,股票淪為套利工具,很多股民不關心企業的經營和盈利狀況,只關心股票本身的價格變動,把股票作為籌碼,等股價上漲後賣出套利。

在股市上投機套利是資本主義最具特色的資本運作手段之一,它可以讓人一夜暴富,也讓更多的人一夜淪為乞丐。

拿破侖·波拿巴是這樣評價資本市場上那些呼風喚雨的金融家的:「金融家沒有愛國精神,也沒有道理可講,他們的唯一目的就是賺錢。」

由於投機活動會從實體經濟吸走大量資金,會導致全社會的經濟萎縮,並造成金融秩序的混亂甚至崩潰。本文介紹的三大股災揭示了一個周而復始的經濟魔咒:不勞而獲—投機炒作—吹大泡沫—泡沫破裂—經濟衰退。

英國革命和南海泡沫



當時的英國全民炒股,只要是股票都遭到瘋搶,連物理學大師牛頓也經不住金錢的誘惑參與其中。股市泡沫破滅後,牛頓賠了兩萬英鎊,「經濟泡沫」一詞就源於這次股災。

英國南海公司創建於1711年9月10日,該公司獲得在南美洲的特許壟斷貿易經營權,歐洲列強當時把南美洲及其周圍海域稱為「南海」。

由於南美洲屬於西班牙的勢力範圍,南海公司無法在那裡展開貿易活動。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13年3月結束後,英國才獲得南美洲的一些特權。除奴隸貿易外,南海公司幾乎沒有從事任何其他貿易,就是奴隸貿易也沒有賺到錢,當時16歲以上的男性奴隸價格為10英鎊,10-16歲的男性奴隸價格為8英鎊。

由於英國連年與外國交戰,政府債台高築,舊債無力償還,發新債更加艱難。

當時國債利率為7%-9%。於是,英國政府便和南海公司聯手操作「債轉股」,把國債轉為該公司的股票,通過這種安排,政府的債權人就成為南海公司的股東,國債一筆勾銷。

就這樣,政府不但找到了替自己還債的人,還找到了搖錢樹,因為政府把南海公司作為融資平台,政府需要錢就讓南海公司發行股票,南海公司把認股款轉給政府,政府向南海公司支付6%的固定利息。

為了吸引股民,該公司通過各種媒體不斷散布謊言,稱公司在南海貿易中獲得豐厚利潤,加之該公司有政府這座靠山,南海公司的股票頗為搶手,就連法國、荷蘭等國居民也瘋搶這只股票。

為炒熱這只股票,南海公司還向認購這只股票的股民大舉放貸。就這樣,海南公司股票每股價格在1720年1月為120英鎊,到2月漲到175英鎊,到3月漲到330英鎊,到5月漲到550英鎊,到7月漲到1000英鎊,6個月漲了7倍。

在南海公司的帶動下,英國出現了公司上市熱,數百家公司爭相上市圈錢,發布子虛烏有的盈利謊言欺騙監管當局和公眾,有的甚至放棄原來產業改行投資債券市場,實體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當時上市公司的虛假宣傳五花八門,這些虛假宣傳在當時的炒股熱潮中沒受到任何質疑,只要是股票,不管是什麼公司的,都遭到瘋搶。

當時的英國全民炒股,政治家忘記政治,律師放下官司,醫生丟掉病人,店主關閉店鋪,牧師離開教堂,連貴婦人也放下身段擠在喧囂的股民中搶購股票。

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牛頓經不住金錢的誘惑也炒起股來,但最後賠了兩萬英鎊,他自嘲說:「我可以計算星球的運行軌道,但我無法計算人的瘋狂。」

各行各業的人都去炒股,英國的經濟幾乎要停滯,企業既沒資金,也沒勞力力。為盡快刺破股市泡沫,挽救經濟,英國議會1720年6月11日通過《泡沫法案》,宣布未經政府特許的上市公司為非法,予以取締。

「經濟泡沫」一詞就源於這次股災,它是指通過投機炒作導致資產價格明顯高於其價值而形成短暫的虛假繁榮。一旦流入投機活動的貨幣枯竭,泡沫就開始破裂,經濟回歸常態。

《泡沫法案》頒布後,股票價格自由落體式跌下,成千上萬的股民血本無歸,不少股民為躲避炒股欠債逃離了英國。

1720年12月8日,英國下院成立一個秘密委員會調查南海公司,並禁止該公司董事離開英國。秘密委員會1721年2月發布的調查報告稱「南海公司進行非常嚴重的詐騙及貪污活動」,該公司偽造公司帳目,部分董事內幕交易並賄賂政府官員。

董事們合計201.4萬英鎊的個人財產被沒收充公,後來又把其中的35.5萬英鎊退還作為他們及家人的生活費用。

南海公司的那些創始人本想利用上市公司大撈一把,沒想到偷雞不成蝕把米,以董事約翰·布倫特爵士為例,他原來的18.3萬英鎊的財富在南海公司被處理後只剩下5000英鎊。

政府還從公司淨資產裡拿出800萬英鎊安撫股民,每股派息33鎊6先令8便士,南海公司的股票就此了斷。

很多政府官員卷入南海泡沫案,腐敗官員協助南海公司發行股票。例如,財政大臣約翰·艾思拉比因收取了南海公司贈與的價值兩萬英鎊的股票於1721年1月23日被迫辭職,3月被判決犯有「最臭名昭著、最危險和最無恥的貪污罪」被監禁在倫敦塔內。

南海泡沫事件使政府信用破產,托利黨退出執政舞台,輝格黨領袖羅伯特·沃波爾於1721年4月4日成為英國第一任首相(當時首相正式名稱是第一財政大臣),並在此後的半個世紀裡英國政壇一直被輝格黨控制。

法國密西西比騙局



當時的法國人認為購買股票就是天上掉餡餅,巴黎大街到處是排隊購買股票的人,「百萬富翁」一詞就是這時出現的,但最終,法國的金融體系在隨後的股災中崩潰了。

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對外頻繁發動戰爭,宮廷生活奢靡,政治腐敗,在他執政的晚期,全國稅收的一半被達官貴人的糜爛生活消費掉,可當時溫飽尚未解決的百姓要為龐大的政府支出勒緊腰帶納稅。

路易十四1715年9月1日駕崩後,王位由5歲的曾孫路易十五繼承,路易十四的侄子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為攝政王。

路易十五繼承了39億利弗爾(法國舊幣單位,當時一利弗爾的幣值約為半公斤白銀)的債務,正當奧爾良公爵在財政危機面前一籌莫展之際,他遇到了救命稻草——約翰·羅。

約翰·羅於1671年4月21日生於蘇格蘭一個銀行世家,對貨幣理論頗有心得,在1705年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目是《論貨幣與貿易——關於國家發行貨幣的建議》,呼籲政府成立國家銀行,發行用土地、黃金和白銀支持的紙幣。

1716年5月1日,奧爾良公爵允許約翰·羅成立私人通用銀行,授予該銀行發行「金路易」(法國幣值最大的貨幣,用黃金鑄造)支持的紙幣的特權。

私人通用銀行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6家可以發行紙幣的銀行之一,另外5家是瑞典銀行、英格蘭銀行、荷蘭銀行、威尼斯銀行和熱那亞銀行。

私人通用銀行在1718年被收歸國有,更名為「皇家銀行」,這意味著紙幣不再需要黃金支持,而用國王信用擔保,由此打開了紙幣泛濫的「潘多拉魔盒」。

法國在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密西西比公司成立於1684年,約翰·羅於1717年8月買下該公司,並將其更名為「西部公司」,取得了在西印度和北美為期25年的貿易壟斷經營權,約翰·羅任首席執行官。

法國政府批準西部公司發行股票,發行價為每股500利弗爾,股票發行後一個月股價就翻了一番。

當時法國人搶購股票,主要是因為紙幣持續貶值,人們認為購買股票可以保值。於是,巧舌如簧的約翰·羅勸說奧爾良公爵不斷印鈔,稱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和就業。印的票子越多,通脹越嚴重,人們越瘋搶西部公司股票。

奧爾良公爵感到紙幣太神奇了,竟宣布放棄金屬幣,奧爾良公爵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多印些鈔票」。他說:「既然印了5億利弗爾的票子能讓經濟繁榮起來,印10億利弗爾豈不更好?」

同時,約翰·羅虛報西部公司的投資收益,告訴股民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遍地是黃金。這樣,西部公司的股票成了搶手貨。

1719年夏天,股票價格從每股1000利弗爾猛竄到每股5000利弗爾,到年底更是飆升到每股15000利弗爾。

「百萬富翁」一詞就是這時出現的,因為只要擁有67股西部公司股票就是百萬富翁。當時的法國人認為購買股票致富如此容易,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當時巴黎大街上搭滿了帳篷,擁擠著排隊購買股票的外省人。

1719年,西部公司共發行了60多萬股股票,獲得股本3億利弗爾。就這樣,奧爾良公爵和約翰·羅勾結在一起,很快就把社會上的財富洗劫一空,當然,國債不費吹灰之力就清償了。

約翰·羅不但自己富得流油,他的地位也如日中天,並在1720年當上了法國財政大臣,成了紅得發紫的經濟學家,到處吹噓他的「經濟學說」,其實「羅經濟學」很簡單,就是印票子,吹大經濟泡沫形成短暫的虛假繁榮,把法國經濟搞垮,把千百萬百姓推向地獄。

後來股民發現,巨資購買的西部公司股票沒給他們帶來絲毫收益,便開始拋售這只股票。

為了恢復股民對西部公司的信心,阻止股價下跌,約翰·羅從那些炒股破產的人當中招聘了6000名「礦工」,讓他們穿著礦工服手持鎬頭在巴黎大街遊行,聲稱要送他們去路易斯安那開采金礦。

這種欺騙性宣傳果然起了些效果,股價下跌趨勢得到遏制,但人們很快就發現這是一個騙局,西部公司股價又開始狂跌。很快,西部公司宣布破產,其股票一文不值。

1720年末,約翰·羅被罷免財政部長和皇家銀行行長職務後逃離了法國,1729年在威尼斯死去。

1720年5月初,法國財政部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當時發行的鈔票共26億利弗爾,但金屬幣不足其半數,也就是說,一半鈔票沒有任何資產支持。法國當時的虛假繁榮曇花一現,很快惡性通貨膨脹發生了,紙幣幣值縮水五成。由於居民不再信任紙幣,都到銀行兌換金屬幣,或把錢取出購買食品,由此爆發銀行擠兌潮。

為了阻止人們擠兌,政府宣布金幣退出流通,使用金幣和黃金交易違法,違者處以死刑;還宣布,居民持有的其他金屬幣不得超過500利弗爾,超出此數一旦被發現悉數充公;並鼓勵居民揭發私藏金屬幣者,檢舉者可獲涉案金額的一半。

很快,政府對50個違反禁令的人執行了死刑。當時法國社會一片混亂,人們互相揭發,人人自危。

法國的金融體系就這樣崩潰了。從此,法國通脹日益惡化,平民階層生活更加貧困,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各階層之間充滿怨恨,互不信任,播下了法國大革命的種子。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股災



1929年,華爾街股市形勢急轉直下,到了1932年股價已經縮水近90%。

瘋牛狂奔,不少股民用20%-25%的利率借錢炒股;股災發生後,道指跌到了33年前的水平,並引發世界「大蕭條」;當時的美國財政部長梅隆基稱,在這次股災中傾家蕩產的人是自找的,這是為貪婪付出的代價……

美國歷史上發生過多次股市崩盤事件,1792年崩盤蒸發的市值可以買下整個紐約。從1869年「黑色星期五」到1929年「黑色星期四」,美國共發生了11次股市崩盤事件,平均每6年崩盤一次。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美國股市市值與英國股市市值相當,約為150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三分之一。1913年12月31日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道指)為58點。

一戰期間股市起伏不大,一戰結束後,歐美的銀行家就一戰賠款問題忙得不亦樂乎,眾多金融機構無暇股市投機套利,股市也算平穩。

但從1924年下半年開始,美國股市一路凱歌猛進,到1929年9月3日道指漲到了381點,年均漲幅40%,股市嚴重脫離了經濟基本面,崩盤在所難免。

當時,美國舉國上下一片歡天喜地,經濟學家、分析師們高唱讚歌,連大名鼎鼎的經濟學家歐文·費雪也不斷重復「股價並不高,離到頂還遠著呢」。

看多股市才是「正能量」,誰看空股市就被戴上「弱智」、「唱衰美國」、「美國的敵對勢力」等帽子。

瘋牛狂奔,股價暴漲,很多股民便採用配資炒股來放大自己的收益,從股票經紀人那裡用20%-25%的利率借錢,因為他們相信,炒股一年的套利遠遠高於貸款利息。

世界各國的炒股資金源源不斷地流向華爾街,華爾街成了一台巨大的抽水機,把地球上的資金吸幹了。各國央行不斷上調利率企圖阻止資金外流,打響資金保衛戰。

1927年7月,約瑟夫·肯尼迪(肯尼迪總統的父親)在趕往華爾街的路上,遇到一個擦皮鞋的男孩熱情地告訴他股市內幕消息,這讓肯尼迪大為震驚,趕緊賣掉了他所持有的所有股票。他解釋說:「當擦皮鞋的男孩知道的股票信息和我一樣多時,就該退出股市了。」

1929年2月,聯邦參議員湯姆·赫夫林質問美聯儲:「華爾街已經變成全宇宙最臭名昭著的投機中心,最令人憎恨的投機溫床,它是國家的巨大禍害。」

參議員布魯克哈特說:「我們有一部禁止賭博的法律,同樣,我們也應該有一部禁止股市投機的法律。」但當時美國政府怕落下幹預市場的壞名聲,一直袖手旁觀。

1929年10月24日,這一天後來被稱作「黑色星期四」,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後還算平穩,但到11時突然遭到大量賣單砸盤,僅一個小時就把道指砸下了20%,美國無線電公司股票在這一個小時裡縮水35%。

當時,市場一片混亂,很多股民感到大禍臨頭,像逃避海嘯一樣在恐慌中急著拋售股票。銀行家們緊急磋商,投入巨資托市,總算又把道指托了上去,收盤時為299點。

由於金融機構都在奮力托市,並發起了媒體宣傳戰,告訴股民不要恐慌,這只是技術性崩盤,美國股市還遠遠沒有到頂。10月25、26日股市平穩。

到10月28日,賣單再次雪崩,股票成了燙手的山芋,不管是機構還是散戶都開始狂甩,這一天,道指跌到261點,比上一個交易日跌了13%,140億美元蒸發。

10月29日,正在美國訪問的英國財政大臣丘吉爾參觀紐約證券交易所,丘吉爾也是「散戶」,在此次股票崩盤中損失了5萬美元,這幾乎是他的所有積蓄。

這一天,道指跌到230點,至此,道指一個半月跌去了40%。在這期間,大西洋彼岸的英國股市跌了16%,德國股市跌了14%,法國股市跌了11%。

到1932年7月8日,道指跌到了41點,與1899年1月5日的道指持平,股市折騰了33年又回到了原點。

道指從1929年9月3日的381點跌到1932年5月31日的45點,跌幅為89.24%,這麼大的跌幅僅用了兩年零10個月,股民手裡的股票貶值了九成。

當時的美國政府對股市泡沫幾乎沒採取任何行動,財政部長梅隆基甚至還有點「幸災樂禍」,他稱在此次股災中傾家蕩產的人是自找的,活該,這是為貪婪付出的代價,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取教訓。

水木然點評:我們借用他的話說:「現在是徹底清算的時候了,這會讓人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過上更道德的生活,用勞力換取果實,而不是靠投機獲利。」

美國股市崩盤引發了世界範圍的「大蕭條」。銀行業最先受到衝擊,因為當時的大部分信貸在股市,股市崩盤意味著銀行壞帳增多,資產減值,不能償付存款。

美國銀行(是一家私人銀行)在1930年12月10日發生了擠兌,很快,擠兌潮蔓延到美國所有州的所有銀行。

1931年8月到1932年1月就有1860家銀行倒閉,到1933年底,仍堅持營業的銀行只剩下1929年的一半,幸存下來的銀行也傷痕累累,茍延殘喘。

當時人們從銀行取出存款,把現金到處掖藏,天花板、廁所、樹洞、襪子,就是不信任銀行,認為把錢放哪裡也比放到銀行安全。人們把銀行家叫「騙子」、「流氓」。

《國家》雜誌刊文稱:「如果你偷了25美元,那你就是一個小偷;如果你偷了25萬美元,那你就是貪污公款;但如果你偷了250萬美元,那你就是一個銀行家了。」

商業銀行是貨幣的創造者,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創造貨幣,必須有存款。你存銀行100萬美元,銀行通過貸款,實際上可創造出幾百萬美元來。反之,你把100萬美元存款從銀行提走,銀行就必須減少幾百萬美元的貸款。

就這樣,美國信貸規模從1929年的500億美元萎縮到1932年的300億美元,盡管其間美聯儲不斷向市場注入貨幣。

就這樣,銀行擠兌潮導致信貸急劇萎縮,銀行不但不再向企業提供貸款,還催促企業盡快還貸。貨幣是企業的血液,企業沒錢就無法繼續經營,只有關門大吉。

美國企業1929年盈利100億美元,到1932年反而虧損了30億美元。到1932年6月,美國物價水平只是1929年的75%,房地產價格跌了30%,失業率高達20%,國民收入從1000億美元減至550億美元。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宣誓就職總統後,實行的一系列「新政」才逐步把陷入深淵的美國經濟挽救了上來,如禁止私人儲藏黃金、美元與黃金脫鉤、對證券業實行監管、建立銀行存款保險制度、政府投資基礎建設、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大力救助窮人、建立最低薪水和薪水封頂制度、對富人增稅(個稅稅率高達94%)等。

這場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各國金融系統和經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壞。

德國的納粹和股災



同時期的德國遭受的損失比美國更大,因為紐約股市火的時候,很多銀行不再向德國提供貸款,而德國一戰的戰爭賠款主要靠借貸,外資抽走,德國孤立無援,德國人民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最簡樸的生活,德國公務員帶頭削減薪水6%-20%,總統也不例外。

1931年夏天,德國金融體系徹底崩潰。

在這之後的半年裡,德國生產力水平下降了20%,失業率上升到33%,人民對政府極為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希特勒推行的極端民族主義受到民眾的追捧。

如果沒有這次股災,就沒有這次世界性的「大蕭條」,也許就沒有納粹希特勒掌權,就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

水木然點評:縱觀以上歷史,我們可以這樣總結:股市的本質和社會價值在於:它可以優化和配置社會資源,使社會的資源朝著價值最大化的方向流動。對於老百姓來講,炒股千萬不要湊熱鬧,也千萬不要貪婪,更不要想著不勞而獲。兢兢業業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吧,福報會自動找上門來的!


來源:水木然(微信號:smr870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