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4日星期四

韓國工人階級的成長與抗爭簡史(2)

韓國工人階級的成長與抗爭簡史(2)
1987年韓國的勞動衝突大爆發

  19876月初,全斗煥企圖把權力轉移給執政的民主正義党主席盧泰愚,並取消了與反對黨就修憲問題的談判。當一名示威學生被警察拷打致死、審訊警官對女學生勞工活動家施暴的消息被揭露出來,公衆的憤怒被點燃了。越來越多的店員、白領工人和其他工人加入了學生組織的街頭抗議。革命的幽靈迫使全斗煥軍事獨裁政權做出讓步以避免危機。這期間,産業工人尚未被組織起來,而僅僅作爲個人參加到街頭抗議中。
  但是當全斗煥宣佈了政治自由化計劃後,産業工人馬上大規模地動員起來,從製造業蔓延到採礦、運輸、碼頭和一些服務部門。79月間,發生了多達3311起勞動衝突,包括停工、自發罷工和示威,數量超過1960年以來勞動糾紛數量的總和,約有120萬工人捲入。鬥爭席捲了幾乎所有地區和産業部門,大型行業的工業生産基本上陷於癱瘓。不過,這次鬥爭的中心是從重化工業中的大企業發端,從現代集團各公司中心所在的南部工業城市蔚山開始的。鬥爭來得如此突然,而且完全自發,無計劃,無組織,令知識界勞工活動家茫然失措。但是工人鬥爭本身迅速催生出大量工會組織和自己的領導人,一年內組建了4000個工會,共70萬工人加入。大多數黃色工會被民主工會取代。在很多企業,工人爭得了20%以上的加薪。全斗煥被迫舉行第一次全民直選總統,並放鬆政治管制。

  這場勞工大攻勢具有非常激進的特徵,幾乎所有的罷工都是違法的,工人們有意忽視官方規定(某一企業罷工時另一企業不能再罷工,以造成強制冷卻期,等等),採取具有戰鬥性的行動,如佔領公司大樓,舉行街頭示威,將管理人員扣爲人質等。工人們提出的要求包括:提高工資,頒發更多獎金,縮短工時,終止實行由工頭武斷進行的評價體系,取消引起公憤的工人工資競爭制度,消除藍領和白領工人的身份區分,改善飯菜質量,撤消對服裝和髮型的限制,終止實行強制性的早操,等等。除了建立工會,改善工資及工作條件之外,工人的反抗集中在軍事式獨裁主義管理上。團結鬥爭的勝利使階級認同從少數先進勞動者擴大到整個工人階級,使他們意識到自己擁有“關閉工廠,令整個經濟癱瘓,讓資本家跪倒在腳下”的強大力量,獲得了作爲工人的尊嚴和自豪感,以及相對于雇主與管理者的權力感,積極地“表達”出作爲工人的自信,克服了失敗主義、逃避主義,不再試圖“脫離”和忍耐。
  工人的團結從同一工作場所向同一企業集團、同一地理區域延伸,建立各個地區的勞動組合協定會,成爲勞工運動的洪流。不論在蔚山,在馬山-昌原地區還是漢城-京仁地區的工業城鎮,每一次罷工都伴隨著鄰近其他工廠工人的同情罷工和示威,小企業的工人尤其需要借助這樣的團結增強自身的力量。

  這一時期,白領工會也取得了重大進展,發展起活躍的工會運動,組成各種職業、行業聯合會,並於1990122日同部分中小型製造業工人組織聯合建立了全國性的全勞協(“全國勞工運動團體協定會”)。由於産業升級和深化,低級別白領工人數量急增,事務性工作因不斷採用自動化技術和“流程合理化”而消失,白領工人的地位和處境都越來越糟。工會是他們用以對付不斷惡化的工作市場的最佳途徑。同時,他們還面臨著和藍領工人相似的長工時、專斷的工作任務安排,不合理的工作程式,等級制的壓制,糟糕的産業關係。新聞工作者、教員和研究人員則積極反抗國家對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控制,進行了富於進攻性的工會化鬥爭。
  1987年的勞工鬥爭是韓國當代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分水嶺,標誌著韓國工人階級形成一個自爲的階級。由於罷工以重化工企業爲主導,男工在工運和工會中起到壓倒性的領導作用。

1990年代:國家、資本的攻勢和工運的進退

  在19871988年的勞工戰鬥中,國家第一次從産業領域撤出。資本家不得不對工人做出讓步,這種讓步由於當時的低利率、低油價和低美元對韓元匯率而得到補償。隨之而來的卻是韓國經濟的下滑,國家恢復干預勞動關係,以及資本的反攻。
  1988年末,盧泰愚宣佈了“關於國內安保的特別聲明”。政府對激進領袖和全勞協領導人進行監禁,拒絕承認其合法地位,並通過稅收審計和其他措施騷擾其團體成員。小企業受到經濟下滑的打擊,使得全勞協在成立一年內失掉一半成員。
  在新的攻勢中,國家積極塑造其中立形象,減少使用暴力,而主要借助複雜的法律、行政手段和教育宣傳。198712月,國家修改了勞動法,允許企業組成工會和集體討價還價,但阻止企業間的工會團結,不讓他們組成全國性中心組織,以與政府控制的韓國勞總相抗衡,並設置許多限制性條款掣肘工會的行動:禁止在同一企業成立超過一家的工會(以此保護國家支援的黃色工會),禁止第三方捲入勞動糾紛,禁止工會從事政治活動,禁止教師和公務人員組織工會(前兩項禁令在1997年底的大罷工之後廢除,後兩項在19983月由金大中政權廢除,以換取“允許公司在緊急狀態下裁員”的協定)。

  資產階級則在198912月組織了“全國經濟團體總協定會”,針對工會普遍的經濟困難,提出“不工作不給報酬”策略,以限制罷工行動。該策略在1990年代初開始制度化。大型企業積極借鑒日本和美國的管理辦法,實施“新管理戰略”:
  一、人事政策上,取消了許多限制工人自由的規章,減少獨裁主義內容,儘量不激起對抗。同時建立單獨的人力資源部門,將年功工資制改爲以功勞或業績爲依據的工資制。
  二、在鋼鐵和汽車等重工業領域推廣自動化,以機器人取代人力勞動。大型企業雇傭更多的臨時工和兼職工,擴大分包生産體系以增加彈性。小型製造商則雇傭低廉的外籍工人。日本式工廠管理、團隊工作生産體系非常盛行。
  三、當工會成爲不可避免的事實之後,雇主便試圖馴化和拉攏工會領導人,並通過對雇主有利的法律來限制其行動。
  四、通過媒體宣傳,把勞資糾紛和不斷攀升的工資說成韓國産業競爭力下降的主要因素,爲政府壓制戰鬥性勞工製造藉口。“公司文化運動”積極以家長制語言灌輸虛假的家族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國家宣傳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沙文主義色彩的“多勿”思想,將之列入教育課程,公司則從中錄取學習成績較佳者。

  表面上看,從1989年勞工運動的高峰至1997年,工會會員人數和集體行動的數量減少得很快;很多地方性工會從戰鬥性轉向實用主義;工人的多次集會和請願都未能達到制度變革的目標;中間階級脫離了勞工運動。不過,工會會員減少主要出現在衰落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小企業,大型企業的工會人數則處於飽和並一直保持穩定,白領工會在迅速增加,目標更爲激進和社會化。199511月,民主工會的全國性中心全勞代(“韓國工會代表會議”)的最終形成是一個重要成就,它包括862個工會,42萬名會員,一年後發展到50萬人。

  1980年代後,韓國遭遇到經濟的結構性危機,日漸攀升的工資受到東南亞低廉工資的壓力,不斷地喪失競爭力,大型財團日益顯得無效率:過分擴張並背負著鉅額債務;低水平的技術開發;過時的財務制度;官僚文牘主義;高昂的生産成本和下降的生産率。
  1996年,南韓以全球第11大經濟體的身分加入經濟合作與開發組織(OECD),財閥以此爲由,要求按國際慣例修改勞動法。金泳三政權決定,在集體勞動法方面放寬限制,而在個體勞動法方面,則放寬雇主的裁員條件,允許雇傭臨時工代替罷工工人。1226日,執政黨在反對黨議員缺席的情形之下,秘密以七分鐘時間通過新勞動法和“國家安全企畫廳法”。
  消息傳出,民主勞總(KCTU)領導人立即開會並決定號召總罷工。當天下午,在現代和起亞兩大汽車廠工人帶動下,約14.5萬工人加入。第二天,保守的韓國勞總在基層工人壓力下向120萬名會員發出有限期罷工的號召。韓國汽車、造船和其他大型行業處於停産狀態。工人的罷工熱情在新年假期後不減反增。保險、銀行、醫院和廣播服務業中的白領工人也加入罷工,前後持續了三周多,動員了總共300萬名工人。這場大罷工還得到了國際上和各個國家勞工組織、人權組織的有力聲援。1997121日,金泳三會見了反對黨領導人,表示撤回並修改新勞動法。
  但是,修改後的勞動法僅僅承認民主勞總爲合法組織(之後,有大量勞工離開韓國勞總,加入激進的民主勞總),允許在一個企業裏組織多個工會。其餘改動很少。和罷工的巨大的規模相比,工人得到的成果相當微小。由於經濟自由化和全球化迫使韓國企業暴露在全球競爭之下,而賦予資本對付勞動以更大權利的彈性化策略正是經濟競爭的要求和自由市場的邏輯,並已成爲國際潮流,這使得國家不可能顧及勞工關於經濟公平的呼聲。當民主勞總試圖再次發動罷工之際,金融風暴席捲韓國,情勢急轉直下。
  在接受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570億美元貸款並實施了作爲貸款條件的開放國內市場和經濟緊縮政策之後,企業破産數量驚人地增加,歐美跨國公司大舉收購南韓大企業。破産與合併重組的結果是失業人數從199712月的65.8萬上升到199812月的170萬,稅負增加,薪酬劇減,大量的家庭破裂。“絕對貧困家庭”比例從1996年的5.92%增至2000年的11.47%,貧富分化程度高居OECD成員國中的第三位。青年失業率高漲,社會面臨著嚴重的金權腐敗問題,金泳三、金大中和盧武炫都有親信或家屬涉及金權醜聞。
  19981月,金大中按社會合作主義模式,由勞工-管理方-政府組成“勞使政政治委員會”,26日達成“三方協議書”,規定允許公司在緊急狀態下裁員,作爲補償,批准了組建公務員和教員工會,以及工會參與政治活動的權利。該協定遭到民主勞總的譴責和抗議。因爲工會的地位雖然提高,權力增大,卻被納入合作主義框架,要求接受制度變革,安撫勞工,從而與先進工業國的勞工運動局面趨同。

韓國工人階級與政黨政治

  儘管韓國工人在工會運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在政黨化方面仍然經歷了許多波折。1987年政治自由化之後,很多知識界勞工活動家和其他政治家組成民衆之党和韓國民主黨,試圖尋求城市工人階級、貧苦農民和中間階層進步分子的支援,但選舉上屢屢失敗,在整個1990年代進展不多。安保意識形態的持續影響、保守的政治文化、對小黨不公平的選舉程式、法律對工會活動的苛刻限制,以及勞工領袖的內部分裂,都是造成嘗試失敗的原因。1997年,民主勞總結合其他社運團體,推舉媒體勞動者出身、前民主勞總委員長權永吉參選總統,並爲此組成了“國民勝利21運動”。1999年成立了進步政黨準備委員會,著手組黨工作。20001月,終於成立了自稱爲代表“勞動者、農民、城市貧民、小企業主、女性、學生和進步知識份子”的第一個勞工政黨“民主勞動黨”。今天,民主勞動党擁有5萬黨員,黨內成份包括了親北韓的民族主義左派(NL,占40%),8789年鬥爭中湧現的因反對北派而集結起來的泛左翼的力量(約占25﹪),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國民派”(約占6-10﹪),激進左派團體“All together”。
  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民主勞動黨現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支援,2004415日,在國會選舉中一舉獲得了十個席位。該黨的競選政綱涵括四十項要求,包括透過降低工時、擴張公共投資等來達成充分就業、課征富人稅和裁減軍購預算、創設議員召回和不信任制度、將財閥轉變爲民主和參與式的公司、停止公共服務私有化、非正式員工任職一年後自動轉變爲正式職、反對派兵伊拉克以及關於女性、農業、媒體、住房、環境、性少數等等。
  國際資本,韓國資產階級和媒體一方面已做好準備將民主勞動黨納入體制,一方面給以警誡和勸誘,力圖使之踏上選舉主義道路,並遵從議會制遊戲規則。民主勞動黨何去何從,是踏上各國社會民主黨的老路,還是爲勞動群眾的利益和改造體制而奮鬥,尚有待進一步的觀察與考驗。(3)

當前韓國工人運動狀況和問題

  1990年代末韓國工運的另一個重要發展是女權意識的提高和女性工會的興起。1999年初,9個地區成立了婦女工會,包含不同行業和不同職業的正式工、臨時工、兼職工和分包工人,同年組成全國性庇護組織“全國女性勞動組合”,不僅處理就業問題,還處理工作方面的性別歧視、性騷擾和缺乏産育服務等問題,比男性工會更明顯地介入社會。
  今天,小企業工人無力抵抗公司的遷廠或結構重組。強大的工會一般集中在大集團企業。工會忙於保護會員的工作,防止會員減少,沒有精力考慮工人所面臨的更廣泛的問題。此外,工運發展還存在其他一些重大問題:

  一、民主工會運動局限於工作場所,沒有同更廣泛的勞動群眾和貧困社區相結合,介入激進的社會運動。國家一直竭力阻止工會運動走出工廠大門,而在軍事統治結束後,進步知識份子領導的以市民爲主的“新社會運動”同工人鬥爭相分離,並爲常規政黨政治所吸納,也限制了勞工運動的範圍。
  二、工人階級內部在分化,大型企業工人獲得了較大的工資增長,核心工人越來越走實用的工會主義路線,形成個人主義、不問政治的傾向,有三分一以上的工人自認爲屬於廣義的中產階級。大公司提供慷慨的福利服務以換取工人的合作與忠誠。中小企業雇員則落在後面。資本大量利用臨時工、日工、兼職以至家庭勞動的策略造成了勞動隊伍中得不到保護的週邊部分日益擴大,婦女則是彈性就業策略的主要受害者。
  三、工會的戰略嚴重落後。當資本採取了更先進的“新管理戰略”,對工人進行“感化”、金錢引誘、加強監控工人並促使工人加劇競爭的時候,工會卻沒有提出相應的長期對策。
  四、家長式統治和家族意識形態的影響仍然嚴重,社會上仍然普遍存在著對“官”和管理者的敬畏。寄望於政府來改善經濟地位、認同“勞資合作”的工人比例頗高。以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爲內容的“勞動解放”主要保留在工會活動家和“先進勞動者”當中。
  五、民族主義一直是韓國社會主要的意識形態和統治工具。戰後至今,每一任統治者都要拿來揮舞一番。朴正熙的“現代化”和專制訴諸民族和國家振興。1980年代韓國的政治運動與文化運動也從自己的“民族性”中尋求反抗的依據與象徵,訴諸韓國本身的歷史與文化。今天,具有沙文主義色彩的“多勿”思想教育成爲國家的主導意識形態,並得到企業的積極配合。對於工人運動的國際團結,這是亟待克服的重大障礙。

  要求工人階級在“正常時期”始終保持高度的階級意識和戰鬥性,這是不現實的。韓國的工人階級在組織、政治和意識形態上仍然弱小和易受傷害,階級意識也較爲粗淺並帶著諸多矛盾,但他們已經在多年史詩般的鬥爭中爭得了在政治上和工作場所中的一定程度的民主,改善了社會經濟地位,並具備了高度的權利意識和反資本主義的感覺,對階級不平等和社會不公有著鮮明的意識,具有高尚的團結情操。鬥爭還鍛造出大批激進的工會活動家和先進工人,這些,都是未來的社會鬥爭寶貴的起點和財富。
__________________
附注:

(1) 老嚴《遼陽鐵合金廠的改制過程和工人的反腐維權鬥爭》)
(2) Korean Workers: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lass Formation》【韓】具海根(Hagen Koo)著,梁光嚴 張靜 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據康奈爾大學出版社2001年片翻譯,20041月第1
(3) (關於韓國民主勞動黨的更詳細的報導與說明,參看楊偉中《韓國民主勞動党的奮進與前途》,見勞動民主網及臺灣連結網站)

点击放大查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