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維基解密 預告下次洩露文件 英語:WikiLeaks

預告下次洩露文件[編輯]

在2010年7月接受的Chris Anderson一次採訪中,阿桑奇拿出了一份關於Albanian的井噴事故的文件,並說他們有來自BP內部的資料,[151]同時還「得到了大量的高品質的泄密」,但是他補充道維基解密還不能核實和發布這些材料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志願記者。[152]
2010年10月,阿桑奇向莫斯科一家主要報紙透露,「凱瑞姆林宮將在新一波的文件泄密風潮中受到庇護」。[153][154]阿桑奇隨後說:「我們有許多關於商業和政府的材料,包括俄羅斯。現在還不是把精力放在俄羅斯身上的時候。」[155]
在2009年電腦世界的採訪中,阿桑奇宣稱擁有「來自美國銀行5G的資料」。2010年阿桑奇告訴富比士雜誌,2011年初維基解密將計劃另一個「megaleak」,內容涉及「一個美國的大銀行」並且揭露了一個「腐敗的生態系統」。訊息放出,美國銀行的股價受此影響下跌了3%。[156][157]阿桑奇對這此次發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評價道「它可能使一兩家銀行關閉」。[158][159]
2010年十二月,阿桑奇的律師Mark Stephens向BBC電視節目The Andrew Marr Show透露,維基解密已經得到非常機要的文件,組織情況危急時將會將其公諸於眾。[160]
2011年一月,前瑞士銀行家Rudolf Elmer把2000個重要人物的包含帳號細節的資料交給了阿桑奇,此人將在其公開露面之前接受審查。[161]
阿桑奇聲稱,他們一般都會在文件公開前儘可能通知文件中涉及到的人物,但是難免還是會造成一些傷害[49]

內部衝突[編輯]

重建[編輯]

一些支持者當維基解密由一個互動式維基模式變為一個組織權力集中的模式時開始不悅[來源請求]。「關於」頁面最初說:[162]
對於使用者,維基解密看起來將非常相似於維基百科。任何人都能在上面發布資訊,並編輯它。不需要任何技術知識。解密者能匿名張貼文件不留蹤跡。使用者能公開討論和分析他們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使用者能討論其解釋,內容並協力策劃後發布。使用者能閱讀並寫下有關泄密的背景材料和內容的解釋文章。關聯政治的文件和真實度將被數千人傳播出去。
然而,維基解密設立了一個僅允許「政治、外交、歷史或合乎倫理的興趣」的文件的編輯政策(還排除了已經公開可見的材料)。[163]這與認為對於機密記錄不加區別或者自動化的無編輯政策會使好的材料被擠開並難以被發現的早期評論家的觀點相協調。[164] 按照FAQ的最初承諾,它並非不再可能讓任何人張貼或編輯。相反,文件的上交被內部審閱工序控制並有部分被發布出來,然而文件不符合編輯的評判標準導致不被發表的情況遭到了匿名的維基解密評論家的批駁。2008年,修訂後的FAQ陳述道「任何人都能張貼評論。使用者能公開討論文件並分析其可信度和真實度。」[165]在2010年重新發布後,在維基解密上發表新評論就無法實現了。[166]

背叛[編輯]

阿桑奇(左)與Daniel Domscheit-Ber。Daniel Domscheit-Berg被解職後,建立了一個與維基解密競爭的網站OpenLeaks
在維基解密內部,其建立者、發言人阿桑奇與該網站的前任德國代表Daniel Domscheit-Berg存在公開的分歧,後者被阿桑奇解職。Domscheit-Berg在2010年宣布因為在管理方面的內部衝突他將離開該組織。[92][167][168]
阿桑奇以「不忠、抗命、破壞團結」為由解職後,Daniel Domscheit-Berg,這個德國發言人,告訴鏡報他將辭職,並稱「維基解密存在一種結構上的問題。我不再想為他效勞,那也是為什麼我將放棄這個計劃」。[169][170][171] Domscheit-Berg指控阿桑奇泄密給新聞周刊,聲稱維基解密團隊對阿桑奇的領導方式和處置對阿富汗戰爭文件發布的方式不滿。[171] Domscheit-Berg帶著一小部分人建立了OpenLeaks.com(公開解密),一個擁有不同管理和文件發布方式的新的解密組織和網站。[169][172]
離開時Daniel Domscheit-Berg從維基解密伺服器中複製了3,500份未公布的文件,並在之後將其中的大部分刪除,[173]文件中包括美國「禁飛區清單」、來自20個右翼聯盟的內部訊息、維基解密聲明中提及的5GB來自美國銀行的資料,以及20個新納粹主義組織內部的交流和美國對「超過一百個網路公司」的竊聽資訊。[174] Domscheit-Berg的書中寫到:「這些天,我們等著朱利安重建安全性,如此我們才能把材料返還給他。」[175] 2011年八月,Domscheit-Berg永久地刪除了這些文件為此他解釋是「為了確保資訊源不被連累」。[176]
Herbert Snorrason,一個25歲的冰島大學學生,在挑戰阿桑奇解僱Domscheit Berg的決定後從維基解密辭職並率直地指責阿桑奇。[171]冰島下議院議員Birgitta Jónsdóttir也離開了維基解密,還提到了其透明度的缺失,結構的缺失,以及組織內極其缺乏的成員間交流。[177]獨立報(倫敦)所述,至少十二個維基解密的關鍵支持者在2010年離開了該網站。[178]

與維基百科無關聯[編輯]

維基解密的名稱雖然有Wiki一詞,惟與維基媒體基金會無關聯。中文詞彙的「維基™」是維基媒體基金會的專有商標[179][180],英文「wiki」則是一個僅屬於技術範疇的詞彙。最初輿論中產生的誤解(認為維基百科與維基解密互為姊妹),僅僅是由於維基解密成立初期與維基百科採用了同一套wiki引擎MediaWiki
維基百科創辦人吉米·威爾士曾經譴責維基解密,稱其「不負責任地將所有資訊都公開,這種做法可能會導致一些人喪命」;並認為維基解密會出名是因為用了「維基」這個詞,惟「他們並不是維基模式」[181][182]

回應和壓力[編輯]

媒體的反擊[編輯]

中國大陸記者師濤因為公布官員下發的一份關於六四事件15周年維穩的通知郵件,而於2005年被判入獄10年時,[183] 紐約人的一份報導對此評論說:
維基解密的活動家們中有的人擁有可用作Tor系統節點的伺服器。數以百萬計的秘密通訊從此流過。活動家發現來自中國大陸的駭客也在用這個網路系統收集外國政府的資訊,於是也開始紀錄這些流通訊息。當中只有一小部分被公布在維基解密網站上,但是最初的一批文件成就了這個網站,阿桑奇就可以說:「我們收到了來自十三個國家的超過一百萬份文件」。[184][185]
——Raffi Khatchadourian,The New Yorker
阿桑奇就該網站最初的階段是靠竊聽中國大陸駭客起家的說法回應道:「這種責難是不正確的,事實是:2006年,我們的一個聯絡人捲入了針對中國間諜的調查中,我們發布了一些不算多也不算少的相關文件。一些中國間諜盯上的非政府組織,比如西藏人的協會,是由我們藉此提醒他們的。」[186]

各個政權的態度[編輯]

美國[編輯]

  • 在2010年洩露美國外交電報時,維基解密網站每天持續受到DDoS攻擊,維基解密推特稱這些攻擊由美國政府主導。維基解密網站的亞馬遜(Amazon)網站代管服務、PayPal轉帳服務皆被終止,EveryDNS也終止了「wikileaks.org」的域名服務[187]
  • 美國同時禁止聯邦政府僱員與特約員工閱讀維基解密披露的帳號檔案,並通知部份大學生不要散播機密檔案[188]

中國大陸[編輯]

  • 中國網際網路用戶可以瀏覽該網站的https加密型式或其它網路域名,但是主站http存取方式被封鎖。維基解密稱中國曾試圖阻止任何帶有WIKILEAKS字眼的存取。[190]

俄羅斯[編輯]

  • 維基解密曾威脅準備公布俄羅斯的秘密,但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官員發出強硬聲明稱,維基解密網站如果披露俄羅斯機密,將會永遠消失[191]

法律責任[編輯]

  • 澳大利亞聯邦警察對維基揭密網站及創始人阿桑奇進行調查,他們公布數十萬美國秘密的外交文件違反了澳大利亞的法律[192]
  • 美國政府警告要起訴洩漏外交情報的人員[193]

批評[編輯]

伊朗高階人權理事會秘書長賴利賈尼(Mohammad Javad Larijani)指出,維基解密對美國外交機密的表面攻擊,實際上是一場狡猾的陰謀。賴利賈尼稱:「他們公布這批文件,是為減輕世界公眾輿論對美國施加的壓力。」「可能有10%左右的文件是真實的,譬如針對各使館的密電;但即使這些文件也價值普通,未包含任何不同尋常的內容。」[194]
2010年8月,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批評,維基解密準備公布所有獲得的美軍機密資料的行為是不負責任的,這樣會導致無辜人員受到生命威脅[195]。維基百科另一創始人賴利·桑格在Twitter發言稱,維基解密不僅是美國政府的敵人,更是美國民眾的敵人[196]
《Reason》資深編輯麥可·C·莫尼漢(Michael C. Moynihan)批評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及其支持者「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特別指出阿桑奇本人把任何批評者都當作是政府、大公司或中央情報局的傀儡[197]。莫尼漢還指責維基解密的工作方式不透明。俄國《新報》記者尤莉雅·拉提妮娜(Yulia Latynina)質疑,維基解密為何要雇用反猶並否認猶太人大屠殺之歷史的以色列·夏米爾(Israel Shamir)作為和俄國媒體接洽的代表人[198]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G. Crovitz指責,維基解密追求的並不是資訊開放,而是通過阻礙資訊交流而肢解美國政府機構[199]
《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Janet Daley以維基解密泄露了一份對美國家安全至關重要的設施清單為例,指責維基解密讓無辜者成為恐怖襲擊目標。Daley認為,維基解密不僅並未擴充功能言論自由,而且還是反民主的力量[200]
《大西洋月刊》批評,維基解密泄漏的文件打擊了辛巴威的民主運動,強化了專制力量;維基解密沒有意識到,完全曝光機密文件會帶來災難[201]
維基解密前德國發言人、Openleaks建立者Daniel Domscheit-Berg指責維基解密背叛了初始原則,成為不中立的政治角色。Domscheit-Berg還批評,維基解密的泄密方式創造了一個取得泄密資料的交易市場。Domscheit-Berg在脫離維基解密是指責維基解密公開了阿富汗美軍線人的身分[202]
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家西恩·威廉茲(Sean Wilentz)稱,維基解密對透明與機密的理解是頭腦簡單的[203]
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專家、曾在五角大樓文件案中為《紐約時報》辯護的佛洛伊德·阿布瑞姆(Floyd Abrams)認為,五角大樓文件案不能作為維基解密的案例援引。他批評,維基解密的泄密動機僅僅是認為「機密不該存在」,而不顧忌會不會破壞任何議程。他認為,維基解密的行為將給美國新聞界帶來厄運:美國新聞自由將受到限制[204]

處境[編輯]

外界維基解密的看法褒貶不一。該組織已經贏得了大量的獎項,包括在2008年審查索引頒獎儀式上頒發的經濟學人雜誌的新媒體獎[205]和Amnesty International的英國大獎。[206][207] 2010年,朱利安阿桑奇收到了Sam Adams獎[208],還獲得了《時代》周刊讀者選擇的年度人物提名。英國資訊專員聲稱「維基解密是網路現象的一部分,得到了公民的授權」。[209]在維基解密創立之初,一份呼籲停止以審判方式威脅維基解密的網路請願書吸引了超過六萬個簽名。維基解密的在媒體中的支持者和越來越高的透明度,支援了新聞自由,並在挑戰當權者時完善了其對民主的論述。[210][211][212][213][214][215][216]
與此同時,數個美國官員批評了維基解密曝光加密文件的行為並斷言該種泄密危害國家安全還影響國際外交。[217][218][219][220][221]一些人權組織期望維基解密能與國際力量合作通過去掉人名的方式文件使得以更早的發布。[222]一些記者也批評維基解密在未經充足分析就同時發布數萬份文件的行為。[223]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