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1日星期三

郭建龙:缅甸民主击碎了哪些神话?

新世纪 NewCenturyNet: 郭建龙:缅甸民主击碎了哪些神话?: 参加竞选演讲、为大选造势的昂山素季。图/ 新华社 为了抵制民主,他们都制造了哪些神话? 而缅甸的改革,又如何破解了这些神话? 文图 | 郭建龙(行者、独立作家) 漫长的等待,欢呼的人群,都映衬了缅甸转型的艰难。 11月8日,缅...



参加竞选演讲、为大选造势的昂山素季。图/ 新华社
为了抵制民主,他们都制造了哪些神话?
而缅甸的改革,又如何破解了这些神话?
文图 | 郭建龙(行者、独立作家)

漫长的等待,欢呼的人群,都映衬了缅甸转型的艰难。
11月8日,缅甸举行大选。这次大选中,将选出参议院(Amyotha Hluttaw)224个席位中的168个,众议院(Pyithu Hluttaw)440个席位中的330个。各占总席位的四分之三,还有剩下的四分之一保留给军方。
按照现在的缅甸宪法,缅甸总统并非直选,而是由参议院、众议院以及军方议员团各提名一名候选人,再由三方共同投票,获得多数票的候选人当选总统。虽然军方议席有四分之一,肯定不能指望,但如果能够控制其他议席的三分之二,达到总议席数的一半,仍然可能当选总统。
另外,根据宪法,外国人的妻子不许参选总统,昂山素季因此失去了被提名权。但是,如果昂山素季所在的全国民主联盟获胜,仍然可以提出其他候选人代替昂山素季角逐总统。
可以说,缅甸的民主改革经过了重重波折,虽然还带着一定的不彻底性,但终于走到了政权更替的一步,可以视为民主的标志性胜利。
缅甸的民主选举也打碎了一系列关于民主与独裁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要内容是:有的国家,当社会条件过于复杂时,并不适合实行民主制,只适合由精英分子控制,采取引导和计划的方式来实行现代化。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些神话的具体内容,而缅甸改革又如何破解了这些神话。
仰光昂山素季的家。大门上挂着的是昂山将军的照片,他是缅甸之父,同时是素季的父亲。昂山素季曾长期被囚禁于此。
神话一:民族关系过于复杂,并不适合民主制
有理论认为,经典的民主制最好在一群有类似理念、类似价值观、类似文化的人之中实施,否则,当民族关系过于复杂时,民主制无法产生足够的向心力,如果要维持一个整体,必须采取一定的独裁措施。
这个说法在现实中能够找到许多实践性的依据,比如以伊拉克为例,伊拉克的人口由三部分组成:占主体的什叶派穆斯林,位居少数的逊尼派穆斯林,以及北方的酷尔德人。当萨达姆政权被推翻后,伊拉克虽然制定了民主宪法,也举行了选举,但由于三方缺乏合作的意向,加强了对抗,使得这个国家变得分崩离析。有人据此认为,现在的民主制并不比当初萨达姆的独裁统治更好。
在国内,也有很多人讨论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回顾中国时,时常以民族问题为依据,来否定实行民主制的可能性。
中国的民族分布独特,在平原地区的本部,是以汉人为主的广大群体,在本部之外的山区和高原,却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为此建立了五个民族自治区,还有许多自治州和自治县,整个国家构成了一个碎片化的整体。
很多人认为,实行民主制,会让周边的少数民族有通过投票获得独立的意向,增加他们的离心力,在经过多年的积累之后,很可能从中国分离出去。
但我们回头看缅甸的情况,会发现,缅甸的民族结构与中国是如此相似,甚至比中国更加碎片化。在缅甸,现在一共有21个行政区域,包括了7个省(Region),7个邦(State),5个自治区(Self-Administered Zone),1个独立性更强的自治地(Self-Administered Division),再加上1个首都联邦区(Union Territory)。
缅甸的行政区划和地形图。绿色部分是伊洛瓦底江谷地,也是缅族人的居处。周围的山地居住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问题一直是缅甸政治的伤疤之一,即便到了民主时代,依然会成为发展的障碍。
这些不同名称的行政区域对应着缅甸复杂的民族结构。缅甸的主体民族是缅族人,其实是一个后来的民族,在之前,缅甸居住着骠人、孟人等民族,缅族人原来的居住地可能是中国云南西藏的山区,公元九世纪才进入了缅甸的平原地区。不过缅族人进入缅甸后,立刻占领了最肥沃的土地。缅甸国土组成包括了两部分,在中间,是伊洛瓦底江冲积大平原,这里是缅族的主要居住地。在四周特别是东西两侧,都是高山峻岭,这些山区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居住地。在平原地区缅族人区域,就设立了7个省,而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则设立了7个邦。
比中国更加复杂的是,缅甸还有很多没有完全整合进入中央政府的少数民族区域,这些地方就变成了自治区和自治地,拥有更大的独立性,也造成缅甸的民族问题比中国突出得多。
民族问题给缅甸政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比如西北部的罗兴亚人是伊斯兰民族,与缅甸的佛教传统是异质的,不管是独裁还是民主政府,对罗兴亚人都过于强硬。在与中国交界的几个自治区中,也时常有紧张关系,可见缅甸整合之难。
从结构上来看,缅甸和中国的民族结构相似,问题也一样,都是主体民族压倒周边民族,周边民族有很强的离心力。那么,如果缅甸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找到民主的出路,那么显然证明,对于复杂的民族问题,民主也同样可以落地。
神话二:历史环境过于复杂,并不适合民主制
所谓历史环境,指的是两方面,一是内部由于缺乏民主理念,人们担忧这样的国家是否能实行民主。比如,我们常说,中国从古至今就没有民主传统,社会基因如此,只能顺着原来的道路寻找出路。二是外部国际环境的不友好,导致国内的对抗意识太强,害怕和平演变中隐藏了太多阴谋,不敢民主化。如果外界的敌视太强,这个国家就会变得越来越封闭和仇恨世界,这时候很容易就滑入到独裁的深渊里去。
以中国的地位为例,人们往往强调中国的地理位置复杂,从日本到印度,周围全都是敌人,民主化引起的混乱可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一个有趣的相似之处是:缅甸和中国一样,在本区域内也属于不合群的国家。
中国由于体量过大,在整个东亚、东南亚的确会引起一定的对抗性。究其原因,一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作祟,很难平等对待其他国家,二是其他国家根据历史经验,也不相信崛起的中国会平等对待他们,造成了中国威胁论的盛行。两者共同的作用,造就了中国越崛起,民间民族情绪越重,越怀念独裁式皇帝的文治武功的局面。
但如果看一看缅甸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在亚洲扮演的角色,就是缅甸在东南亚扮演的角色。在历史上,缅甸也采取帝国模式操纵众多的小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将一部分小国变成了领土,而另一部分国家虽然获得了独立,却时时刻刻记着缅甸历史上的侵略。
最典型的例子是泰国,在历史上,泰国和缅甸是一对冤家,两国的主体民族都是从现在的中国境内移居过去的,移居时间也差不多。两者分别占领了伊洛瓦底江谷地和湄南河谷地。在泰缅关系中,缅甸一直作为一个强大的侵略者,泰国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被动地保卫祖国。这种关系使得泰国和缅甸很难摆脱历史阴影,达到亲密无间。
由于泰国的关系,缅甸与柬埔寨、老挝也称不上友善。而由于对国内穆斯林的迫害,缅甸和马来西亚、印尼等穆斯林国家也时常发生争论。
缅甸与西方的印度和孟加拉国,则由于殖民地时期纠缠不清的历史,也一直存在着强烈的不信任。
最后,缅甸民族本身的骄傲也导致了它的不合群。由于历史上的缅甸过于强大,甚至在英国入侵之前一百年,还建立过强大的贡榜王朝,征服了东南亚大片领土,使得缅甸人民很容易就回忆起光荣的过往,对西方侵略的态度也和中国人相似。这种类似性,使得缅甸一直是一个东方思维的大国,有着很强的民族情绪。
可是,缅甸能够摆脱对抗性思维,毅然步入民主制轨道,也给历史环境过于复杂的国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样本。
仰光火车站的老妇人
内生性、渐进式民主的样本
那么,为什么许多国家由于民族关系过于复杂,或者历史环境过于复杂,要么民主化失败,要么不敢民主化,而缅甸却毅然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呢?这得益于缅甸实行的内生性民主化。
它的民主化不是概念性的,或者外界强加的,而是从社会内部需要中内生的,逐渐碰撞、摸索、磨合出来的。
实际上,缅甸前几十年的历史甚至迎合了前面谈到的两个神话。独立后,缅甸首先采取了民主制,但随后发现民主制并没有带来发展,反而由于领导人的软弱,让缅甸散了架。民主制领导人将权力转移给军方,由军方第一次接管后,进行了一定的权力集中,反而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扭转了缅甸的经济。
军方独裁尝到了甜头,才会利用政变建立了永久性独裁制。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永久独裁制建立之后,缅甸经济每况愈下,彻底打碎了独裁制神话。
人们更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掉进了独裁陷阱的国家,还能挣扎着爬出来,再次回归民主。以缅甸的某邻国为例,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曾经有机会采取民主制,却最终走向了彻底的集权与独裁,而且再也走不出来了。缅甸却在掉进陷阱几十年后,又爬了出来,并且走得有条不紊,从设计路线图,到按照路线图一步一步实施。
那么,缅甸为什么能够摆脱人们的怀疑,重新回归民主制呢?
原因在于,缅甸并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重新构建新的乌托邦,而是在国情的基础上,逐渐试错,寻找到最可行的道路。当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在极左极右之间来回蹦跳时,缅甸的民主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最初,缅甸的将军们之所以选择独裁,虽然有自利的因素,但也有很强的理想色彩。这种理想色彩让他们在这条路失败后,有动力去寻找其他方案。特别是社会的反抗、昂山素姬的民主运动,都迫使将军们认识到,他们必须响应社会的需求,努力把列车扳回到民主的轨道。
所以,缅甸的民主实际上是全民参与式的,即便独裁者也不例外。比如,曾经的独裁者奈温将军虽然镇压了88年民主运动,却保留了民主运动的高层,没有采取彻底消灭的政策,他在晚年还曾经支持社会转型。而接替奈温担任独裁者的丹瑞大将在九十年代曾经极力反腐,试图遏制独裁带来的副作用。当反腐失败后,缅甸的军方领导阶层实际上已经认识到只有民主才能最终遏制腐败。
进入新世纪,出身于军政府的原总理钦钮,则根据缅甸的国情,提出了渐进式民主改革方案,也就是著名的民主转型路线图,路线图中规定了七步走的策略,逐渐实现宪政化、和平选举和民主化。
虽然钦钮由于与反对派走得太近太急,最终被迫下台,但他的路线图却保留了下来,今天的缅甸选举,可以视为民主路线图的最终结果。
即将卸任的总统登盛是民主改革的主要执行者,他同样出身于军政府,却力挽狂澜将改革进行到底。
在这些人和反对派共同的作用下,缅甸才完成了民主转型。当执政者限制反对派时不失尊重,反对派反对执政者时不忘妥协时,双方的斗争合作关系,使得缅甸社会对其他危机有了更强的抵抗力。
曾经的反对者,胡子三兄弟剧组成员。胡子兄弟中的老二卢冒正在向观众展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吻昂山素姬脸颊的照片。旁边是老三卢造。而胡子三兄弟中的老大巴巴列曾多次被捕,直到登盛上台后才获得自由。
但即便如此,缅甸的转型是和问题相伴的。民族问题碎片化、国际问题孤立化等,依然困扰着缅甸。特别是民族问题,属于穆斯林的罗兴亚人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批评缅甸的把柄,即便民主力量上了台,这个问题仍然很难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加上如何应对少数民族自治区,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等问题,相信新上台的执政者都无法再扮演百分之百的好人,立刻陷入到具体的困难之中。
但缅甸民主的基础又比那些想迅速完成民主化的国家要稳固,因为它是众多力量博弈的结果,是结合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了20多年转变的。即便只计算从路线图的提出,到现在也已经十几年时间了。这种依靠对社会了解,进行的逐步转型方式,或许给国情复杂的其他国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借鉴。
务实性外交不会影响根基
随着缅甸的民主转型,中缅关系问题也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特别是两国的制度差异在扩大,会不会影响未来的双边关系,甚至造成进一步的对抗?
这里不妨举一个300多年前的引渡案例,作为中缅关系的说明。在这个案例中,一个中国皇帝被缅甸引渡给了中国。
事情发生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后,明朝的遗老遗少们不甘心失败,在南方立了几个明朝宗室当皇帝,继续与满清对抗。最后一个被立的叫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史称永历帝。永历帝登基后,带着群臣东逃西窜,从广东入贵州,再去云南。
公元1659年,永历帝率领臣下从保山、腾冲一带逃入了缅甸境内[1],几经波折,最终取得了政治避难的资格。
我们略去永历帝在缅甸与缅王发生的种种误会和冲突,只说缅王最终同意永历帝在那儿安度余生,他是不是就安全了呢?答案是非也。
实际上,缅甸和中国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引渡规则,这套引渡规则并非和现在一样是成文的,却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和遵守。
吴三桂到达云南后,随即向缅甸发出了引渡永历帝的要求。缅王和臣下讨论是否答应吴三桂的要求。这时有大臣提出了双方的引渡规则,并援引先例,说:中缅之间有个思任发规则,我们应该按照这个规则办。
所谓思任发规则,指的是在永历帝的祖宗们统治的明朝时,有一位叫做思任发的掸族人首领背叛了明朝,逃往了缅甸。中国随即向缅王索要此人。缅王最初拒绝,后来根据利益均等原则,要求中国人帮助他征讨另一个缅甸的叛将,当把那位叛将征服后,就将思任发引渡给中国人。中国人答应了缅王的要求,最终引渡的思任发。从此以后,思任发引发的规则就成了双方遵守的范例。
比如,思任发之后,一位缅属的土司背叛了缅甸逃往云南,中国人也在缅甸的要求下也引渡了此人,这次的受益方是缅甸。
到了吴三桂索要永历帝时,缅王思考良久,决定:既然引渡规则已经形成,又没有绝对的利益冲突,就应该遵守它。
最后,永历帝被按照他的祖宗确立的规则引渡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将永历帝带回了昆明,绞死在篦子坡(逼死坡)。至此,南明王朝灭亡。
这个引渡事件反映了历史上中缅关系的真实面目。在中国,往往从大一统帝国的思维出发,将周围的国家都说成是属国。但实际上,双方却是一种更类似于平等的关系,并形成了一定的规则作为约束。
如今的中缅关系,就是从这样的事实中演化而来的,虽然表面上有各种口号,但在交往时,往往采取的仍然是务实和利益均等原则。
缅甸普通小城市的房屋。随着缅甸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已较为现代化,但普通小城市里贫穷依旧,甚至有的城市连一条柏油马路都没有。
正因为如今缅甸的转型是务实的,结合国情的,所以,不用担心缅甸的民主转型会给中缅关系带来重大打击。
一方面,即便民主改革成功,但缅甸的历史形象在东南亚各国并不会马上出现大的变化,即便各国都欢迎缅甸废除孤立政策,加入国际组织,但在处理具体的两国间关系时,对缅甸强大的担忧仍然会长期存在。在缅甸西面,印度也绝不希望在印度洋出现一个强有力的对手。
而缅甸的少数民族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虽然民主了,但如何在民主和民族之间求得一个平衡,还需要摸索。在摸索的过程中,缅甸由于与中国共同边境过长,无法离开中国的谅解和配合。
在这种背景下,缅甸即便实现了政党轮替,或许会造成中缅两国在心理上的暂时远离,但随后,双方都会采取务实的政策来处理关系。就像几百年前处理永历帝的引渡问题一样,在规则的保护下达到双赢的局面。
只是,在放下担心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从缅甸的内生性民主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呢?

注释:
[1]. 对于中国的权力更迭,缅甸人并不十分清楚意味着什么,他们认为,(清朝的)顺治帝和(明朝的)永历帝是两兄弟,而且都是明朝君主的后裔,顺治帝还是清朝的驸马。顺治帝死后,永历帝认为该由他继承哥哥的帝位,而顺治帝老婆(也是清朝公主)孝庄皇后却认为应该由她的儿子康熙继承帝位,双方发生了争执,进而战争。永历帝战败后逃到了缅甸。中国发生的改换统治民族的大戏,在缅甸人眼里只不过是一场家庭内部的争斗,满清代明只是叔叔还是侄子当皇帝的问题。见《琉璃宫史》。

——微信 三剑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