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曙光VS杨天石
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同学和老师。下面我主要从八个方面阐述“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第一个方面:中日两国强弱异势。日本,虽然是小国,但经过明治维新,迅速成长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而中国,虽然是大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依然是落后的农业弱国。战争爆发前,日本的年工业总产值已经高达6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13.6亿美元;钢产量,日本高达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石油,日本高达169万吨,中国仅为1.31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80架,大口径火炮744门,坦克330辆,汽车9500辆,年造舰能力52422吨,而中国尚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一门大口径火炮、一辆坦克或汽车,除少量小型船艇外,不能造出任何一艘大型军舰。
国力是军力的基础。战前,日本总兵力为448万人,中国总兵力约为200 万人;日本有作战飞机1600架,中国仅有223架,日本有舰艇285艘,中国仅有60余艘。以步兵师而言,日本每师21945人,中国仅10923人;步枪射程,日本3000公尺,中国仅2000公尺;轻机枪,日军每师配备541 挺,中国每师仅274挺;重机枪,日军每师104挺,中国军队仅有54挺;野山炮,日军每师64门,中国军队仅9门。
当时,中日两国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国力、军力上,而且表现在国家的统一与分裂的歧异上。日本实行天皇制,国家统一,上下齐心,弘扬武士道精神;中国,国共两党正在生死搏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与建都南京的号称中央的国民政府对立。次年,东北成立“伪满洲国”。此外,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山西、新疆等省都存在着各怀异志的地方实力派,南京国民政府的号令范围不出长江中下游的有限的几个省份。
由此可见,中日两国强弱悬殊,差距很大;日本统一,而中国四分五裂。这是抗战之前中日两国国情的主要差别。
第二个方面:蒋介石与九一八时期的不抵抗主义。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九一八事件”,中国军队采取不抵抗政策,丢失了东北,所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批判国民党、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到底谁下令不抵抗的?多年来这个问题混乱不清。对此,我从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看蒋介石日记。9 月18 日,蒋介石正在从南京去江西的军舰上,当晚的日记,蒋介石仅记载了两件事情。一是对粤,如何对待汪精卫等在广州成立的与南京对立的国民政府;一是对共,如何包围、剿灭江西的中共根据地。第二,从现存电报加以证明。蒋介石是在什么时候知道东北发生了“事变”呢?不是9月18日晚上,而是9月19日晚上,才从上海得到东北的消息。9 月19日晚上,蒋介石给当时在北平的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北平张副司令勋鉴:中(正)刻抵南昌。接沪电,知日兵昨夜进攻沈阳。据东京消息,日以我军有拆毁铁路之计划,其藉口如此,请向外宣传时对此应力辟之。近情盼时刻电告。蒋中正叩。”这封电报说明,9月18日晚上,他根本不知道东北发生了什么。第三,从张学良日记来看,张学良一向承认“不抵抗” 是他“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1946年1月3日张学良日记有如下记载:“我不过执政三年,不但对地方没有造福,因为我一意的拥护中央,依赖中央,才有了中东路问题,对俄盲目的战事。九一八的事变,判断的错误,应付的错误,致成‘不抵抗’,而使东北同胞水深火热十四年。”1990 年,张学良在与华裔美国学者唐德刚的谈话中说:“当时,因为奉天与日本的关系很紧张,发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几个事情。那时我就有了关于日本方面的情报,说日本要来挑衅,想借着挑衅来扩大双方的矛盾。明白吗?我已经有了这样的情报。所以,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它,躲开它。”当唐德刚谈到“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至此,张学良连连表示:“不是,不是,不是的”,“这事不该政府的事,也不该蒋公的事”。那么不抵抗主义是不是完全和蒋介石没有关系呢?
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继续率军北伐,1928年5 月1日,北伐军攻克济南。日本为了阻扰中国统一,派兵进驻济南,制造济南惨案,杀害中国外交人员蔡公时等人。于是,当时国民政府就面临着与日军作战还是与占据北京的张作霖部作战的两难境地。1928年5月10 日,南京政府来人与蒋介石在兖州开会,确定“不抵抗”。冯玉祥是与谋者之一。为了完成北伐,决定不抵抗,先不跟日本人打。所以国民革命军绕道济南北上。这是不抵抗主义的第一次出现。
祝曙光:本来作为亲英美派的蒋介石对苏联抱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偏见。抗战爆发后,蒋介石逐步认识到苏联支持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卢沟桥事变发生前,苏联大使鲍格莫洛夫曾就加强中苏关系,多次与外交部长王宠惠密谈,鲍格莫洛夫还提出中苏订立互不侵犯协定,即使中国不愿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协定或互助协定,“亦愿助中国五千万元之军械及军用品”。7月8日,王宠惠上书蒋介石,认为苏联提议“关系我国存亡至深且巨”。根据形势的发展,蒋介石决定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加快谈判进程。
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南京签订,此举鼓舞了抗战中的中国人民,是苏联在政治上对中国的重大支持,使日本奉行的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遭遇了沉重打击。对此日本外相广田弘毅非常恼火。与此同时,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军需物资援助。
中国抗战无疑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那么蒋介石提出的抗战到底之“底”在哪里?蒋介石提出抗战到底的这个“底”的底线,是从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状态发展为解放亚洲被压迫民族。抗战中,蒋介石支持亚洲国家的独立运动。亚洲有几个国家长期处于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第一个大国就是印度,它是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有个政党叫国大党,领袖叫尼赫鲁。国大党要求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印度独立。国大党还有一个提倡不合作主义的人物,叫作甘地。蒋介石支持国大党,支持尼赫鲁,他为了支持印度自治和独立的要求,曾经不顾英国反对,在1942 年和宋美龄一起访问过印度,会见尼赫鲁和甘地,也会见英印当局,企图调解其矛盾,敦促印度拒绝德国和日本的拉拢,加入反法西斯阵营。
祝曙光:在印期间,蒋介石夫妇广泛接触各阶层人士,包括印度总督林里资哥、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尼赫鲁、伊斯兰联盟主席真纳以及各土邦王公等。2月18日,蒋介石在与甘地的会谈中说:“我以为世界人类苟欲完全解放,中印两大民族必先获得自由与解放而后可。盖世界人类,中印两民族占其半数,两民族得到自由,世界半数人类已有自由。日本侵略成性,假使希望它来解放东方民族,必重蹈过去的错误。”“我此次以中国革命党员的资格前来与印度革命友人晤谈,目的即欲研究如何联合起来反抗侵略国家之方法,此乃中印两国求得自由之共同基础也。”蒋介石和甘地的会谈历时5个小时,甘地最后表示:“抵抗侵略是中印两国应有的共同目标。印度的同情完全寄托在中国方面。中国的自由正在危难之中,中国不是侵略的国家,它竭尽全力以图自卫。……我们接受阁下的忠告,不作节外生枝增添灾害的举动,让恶魔去自生自灭。”2月21日,蒋介石在加尔各答发表《告印度人民书》,指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此非仅为争取中华一民族之自由,乃实为保全人类之正义,争取整个人类之自由也”。杨天石:蒋介石还支持韩国独立。1910年后,日本吞并韩国,大量的韩国流亡者、爱国者来到中国,将中国作为其反日的基地,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帮助韩国人在中国成立流亡政府,组织光复军和义勇队。他们的领袖金九,是中国政府在抗战胜利后用飞机送回汉城的。而且,蒋介石把韩国独立看作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目标。
祝曙光:蒋介石支持韩国独立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起初,美国不关心、不支持韩国独立,不信任在中国的韩国独立运动人士,对中国的朝鲜政策怀有疑虑。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和殖民利益,与美国相比,英国有根深蒂固的殖民主义情结,不愿意轻易允诺韩国独立,担心韩国独立会在英国其他殖民地,特别是印度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大英帝国的瓦解。为此,中国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做了大量工作,减弱美国、英国在韩国独立问题上的疑虑和反对态度。
杨天石:是的。蒋介石还支持越南和泰国独立。越南,很长时期是法国的殖民地。罗斯福曾主张战后由中国管理越南。蒋介石却支持越南独立,向罗斯福表示,中国不想独占安南(现越南)。对此,丘吉尔不相信,斯大林也觉得很奇怪。东南亚国家中的泰国,当时和日本结成泰日同盟,参加法西斯阵营,但蒋介石支持泰国的爱国者,同意他们在重庆设立自由委员会,主张“无条件协助其独立”。1942年11月,宋美龄访美,蒋介石交给宋一份与罗斯福的《谈话要点》,其内容共8条:东三省、旅顺、大连、台湾归还中国;越南由中美两国共同扶助,十五年以内独立;朝鲜应即独立;泰国保持其独立;印度在战后必须使之独立;为使英国不丧失体面,可以有过渡时期与过渡办法,缅甸亦然;明白宣布南洋各民族训政年限,二十年内扶助其独立;外蒙古归还中国,是否自治,由中国自定。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唯一战场,而且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国的陆军占其陆军总数的78%,最高时94%。二战的战区是2200万平方公里,中国战区就有600万平方公里。德、日、意的法西斯军队是1100万人,中国抗击了其中的240万人。从抗战时间上看,美国是3年9个月,但中国的抗战长达14年。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拖住了日本北进的脚步,使得苏联避免两面作战,从而能够集中力量对付德国。从1941年春到1944年秋,苏联先后从远东地区调集了54万人,5000门大炮,33000多辆坦克到欧洲战场。而且,中国战场延迟了日本向东南亚前进的计划,牵制了日本南进的兵力,为英美——特别是美国赢得了时间,也为美国空军轰炸日本提供了后方基地。由于中国战场的存在,粉碎了德、意、日在中东会师的计划。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说过:“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战场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一直冲向中东,日本可以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反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开,吞并埃及,斩断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所以说,中国战场的存在,有力地保证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蒋介石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也做出了贡献。
日本侵华是中国近代,包括中国古代以来的一次最大的亡国危机。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强,其功绩应该充分肯定。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和中共的矛盾,没有能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抗战还是应该肯定。今天我们时常谈到的开罗会议宣言、波茨坦协定也是蒋介石代表中国政府参加或签字的。我对蒋介石的评价是:在中国近代史上,此人十分重要,十分复杂;既有大功,又有大过;过不掩功,功不掩过。
祝曙光:杨天石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扎实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还原了蒋介石在抗战中的真实面目,揭示了蒋介石作为国民党领袖和最高军事统帅在抗战中的积极作用,纠正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些偏差,弥补了以往对蒋介石在抗战中作用认识不足的缺憾。中日两国国力悬殊,正如杨先生所言,中国是一个分裂的、落后的农业国;而日本是一个统一、先进的工业国,中国抗战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面临的苦难超乎想像,请问杨先生:八年抗战中蒋介石最感困难的是在什么时候?
杨天石:我认为抗战期间蒋介石最感困难的时间点有三个:一是淞沪会战失败,南京沦陷;二是1938年12月汪精卫出逃,与日谋和,投降叛国;三是1944年日本发动“一号作战”,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日军打到贵州,威胁重庆。但蒋介石始终未动摇抗战决心,在日军对重庆实施大轰炸期间,表示与重庆共存亡。
祝曙光:您认为蒋介石有两大功绩,一是率军北伐,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初步完成了国家统一;二是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抗战,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但我觉得还需要注意的是,蒋介石始终坚持国家统一,反对两岸分裂,从这一角度而言,在肯定其爱国行为时,可称其为民族主义者。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的今天,挖掘和继承蒋介石留下的这一精神遗产,对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两岸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杨天石:我觉得可以称蒋介石为民族主义者,特别在抗战问题上,应充分肯定他的爱国贡献。
祝曙光:谢谢杨先生!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原载于《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